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非遗太原61 | 圪咀崖娘娘庙会:千年文脉焕新彩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记者 刘志刚 2025年10月14日 10:21

邢二小介绍圪咀崖娘娘庙历史刘志刚摄

圪咀崖娘娘庙戏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圪咀崖娘娘庙会邀请的戏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若以时间为轴,古交市圪咀崖娘娘庙会是一场跨越千年、衔接古今的传统民俗盛会;若以空间为序,它不仅是古交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更是连接古交与四方游子的深厚情感纽带。

  每年农历三月廿五,是圪咀崖娘娘庙会的正日。这一天,锣鼓铿锵,唱腔悠扬,人们手持红白两色手工花束,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成一片绚烂的“花海”。拔花花、辫鞘鞘、锣鼓、道情戏……各类民俗表演交织出一幅流动的“民间画卷”,堪称古交民俗文化展演的“天花板”。2011年,圪咀崖娘娘庙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绵延薪火的传承

  秋日的古交,山色斑斓,汾水奔流。这些天,古交市非遗保护工作者正忙于非遗视频的拍摄准备工作,他们希望借助影像的力量,更好地保护与传播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圪咀崖娘娘庙会是古交首个成功申报省级非遗的项目。”娘娘庙负责人介绍,从2003年恢复庙会以来,每年赶庙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单日人流量过万。“目前,圪咀崖娘娘庙会已成为古交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时间最长的民俗盛会。”

  庙会依托于庙。圪咀崖娘娘庙,位于古交市西北约2.5公里处,地处汾河川、屯兰川、原平川三川交汇之所,背靠万子山,前临汾河水,山清水秀、风景殊胜。庙宇为传统砖木石结构建筑群,背靠圪咀崖山体的圣母殿庄严恢宏,雕梁画栋。东西两侧各5间配殿构成上院,中院则东西各列三间禅房,下院北端建有一座古戏台,左右各建晨钟暮鼓楼。整体布局严谨,建筑风格古朴凝重。

  据当地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介绍,娘娘庙始建年代尚无定论(一说唐代,一说宋代),明、清两代均曾修缮扩建。原正殿三开间,内塑5位娘娘神像。旧时每逢农历三月廿五,这里便迎来为期三天的酬神戏会,香客络绎、商贩云集,热闹非凡。

  1959年,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庙宇建筑陆续坍塌。进入21世纪,恢复庙会的呼声日益高涨。2002年,在当地村民邢占禄等热心人士的倡议和古交市政府的支持下,娘娘庙得以重建。

  如今,每年农历三月廿五,圪咀崖娘娘庙会不仅汇聚多样民俗表演,更成为一座流动的“非遗博物馆”,全面呈现古交民俗文化的魅力。

  民俗文化的盛宴

  秋高气爽,圪咀崖上空,天格外的蓝。一大早,古交圪咀崖娘娘庙民俗理事会负责人邢二小便来到庙里忙活起来。这段时间,整修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从建筑材料到施工进度,事无巨细,他都严把关。“虽然这里是20多年前重建的,但属于历史遗存,需要很好地保护,整修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邢二小说。

  “趁现在淡季,抓紧修葺,待到庙会期间,人山人海,根本腾不出手来。”邢二小说。农历三月廿三起,圪咀崖娘娘庙就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大红灯笼高挂,彩旗迎风招展,祝福条幅格外醒目。锣鼓队变换着花样表演,激昂的鼓声淹没了山间的鸟鸣;戏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咿咿呀呀唱起传统戏曲,一连三天,吸引十里八乡戏迷赶过来捧场。

  每年的庙会,拔花花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天刚蒙蒙亮,庙会里出现了一条流动的“花带”,人们手里拿着红花、白花扎成的花束向庙里走去,一时间只见花儿不见人。工作人员把花束插好,人们闭眼拔下一枝,祈求带来好运。“这时的花,就是希望的象征。”邢二小说。

  “花束多是人们自己亲手制作的,其花秆一般取材于玉米秆,花朵有用纸做的,也有用绸子做的。而庙会举办前,我们当地还有辫红线鞘鞘的习俗,鞘鞘上拴铜钱,寓意健康长寿。”邢二小说。整个庙会就像一幅流动的“民俗长卷”,集中展示着古交深厚的文化底蕴。

  联结情感的纽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已近天命之年的闫明彦,今年农历三月廿五特意从外地赶来参加圪咀崖娘娘庙会。虽然在外地工作20多年,但对家乡的感情深厚。回想幼时随长辈参加庙会的场景,他脸上露出异样的神采。“庙会上,小摊小贩云集,各式小吃琳琅满目,而父母亲怕孩子走丢,都会非常大方地买些时兴糖果,哄好孩子。”他说,这次回来赶庙会,目睹了古交市在文化传承上的发展进步,内心满是骄傲和自豪。

  “圪咀崖娘娘庙会也曾是古交地区农耕前的物资交流大会。”邢二小介绍说,庙会期间,整个娘娘庙东边的河滩里,到处搭的都是布篷,卖凉粉的、卖烧饼的、卖布匹的、卖日杂百货的、卖春耕农具的、卖玩具的,应有尽有。河滩里有骡马畜市、耍拳卖艺的、拉西洋片的,五花八门。这些商贩远的来自内蒙古,近的来自临汾、霍州、灵石、平遥、介休、洪洞、祁县、太谷、忻州等地。人们手举花束,摩肩接踵,宛如《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景象一样壮观。“如今,圪咀崖娘娘庙会的功能延伸,成为连接游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每年这一天,远方的游客慕名而来,离乡的游子归来赴会,共同见证这一民俗盛事。”

  邢二小告诉记者,目前庙会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缺乏系统记录。他正在开展普查工作,梳理娘娘庙的历史渊源,同时搜集整理民间记忆,开发文创产品,努力提升庙会的文化品牌价值。“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开始筹备,廿三起会、唱戏,廿四五还花,廿六闭会。来看庙会的有老人,有孩子,更多的是年轻人。这说明传统民俗的魅力仍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远不变。”邢二小说道。

  如今,圪咀崖娘娘庙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走去,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牵系着游子与故乡,成为古交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土地上,文化正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书写着新的时代篇章。

  记忆档案

  圪咀崖娘娘庙会源于古交民间信仰,历史悠久,一说始自唐宋,盛于明清,每年农历三月廿五举办,2011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庙会以娘娘庙为核心,融合拔花花、辫鞘鞘、锣鼓、道情戏等民俗活动,寄托多子多福、平安顺遂的美好寓意。旧时兼为农耕物资交流盛会,如今更成为联结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其特色花束、传统戏曲与民间技艺,集中展现了古交深厚的文化底蕴。

(责编: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