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的中秋夜,把城市的万家灯火揉成一片温柔的光。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这份团圆却被分成了两半——一半在井上服务站的暖光里,揉进面团、裹进馅料;一半在井下数百米的巷道中,映着矿灯、伴着轰鸣。
凌晨5时的“甜香约定”
凌晨5时的矿区,蒙蒙细雨下,家属服务站的灯却先亮了,像黑夜里一颗暖融融的星。推开门,热气裹着甜香扑面而来,女工家属协管员宋秀平身上的围裙沾了圈面粉,手里的面团在案板上转着圈,被揉得发亮。
“你看,面得揉到起筋。”她把面团扯起一角,透亮的面絮垂下来,像块薄纱,“这样烤出来的月饼皮才酥。”说话间,她抓起一团面,手掌一压,转着圈捏成碗状,舀进一勺枣泥馅,再拌上熟芝麻和核桃碎,甜香里带着坚果的脆感。
烤箱的红灯闪着暖光,第一盘月饼送进去时,玻璃上很快凝了层水雾。服务站的另一边,厨房的灶台早热了起来,牛彩霞颠着铁锅,火苗“呼”地舔上锅底,葱花一撒,油香“滋啦”炸开,裹着肉片的香气飘得满屋子都是。
10时许的时候,服务站里的甜香已经飘出了大门,路过的矿工探头进来,笑着问:“今天的月饼啥时候能好?”宋秀平擦了擦汗,指着烤箱:“快了快了,管够。”屋里的人都笑了,面杖声、切菜声、烤箱的“嗡嗡”声混在一起,像支热闹的歌,把中秋的暖意裹得紧紧的。
矿灯里的“光明责任”
地下500米,没有月光,只有矿灯连成的“星河”。皮带运输机像条银色的巨龙,“轰隆隆”地运转着,乌金从煤壁上落下,顺着皮带往前送,在矿灯的照射下,泛着黑亮的光。矿工郭绍卫戴着安全帽,额前的矿灯晃了晃,他伸手摸了摸皮带扣,指尖能感受到机器的震动——这是他在井下过的又一个中秋,手套已经磨破了边,掌心的茧子厚得能抵挡住煤渣的划伤。
“检查一下安全绳,别大意!”他朝着不远处的徒弟喊,声音在巷道里回荡。徒弟的脸颊上也沾着煤尘,汗水一冲,留下两道黑印,“今年中秋我妈还问我能不能回家,我说矿上忙,等忙完这阵再回去陪她。”
中午12时,送饭的矿车“哐当哐当”地开了进来,饭盒里的饭菜还冒着热气。矿工们围在矿车旁,打开饭盒,红烧肉的香气在巷道里散开。郭绍卫拿起筷子,夹了块肉放进嘴里,突然想起早上出门时,妻子牛彩霞叮嘱他:“记得吃热饭,别凉了肚子。”他的心里暖了暖,又夹了口白菜,“这白菜味儿真鲜,跟家里做的一样。”
矿区里的“煤”好故事
晚上7时,服务站的窗户被屋里的灯光映得亮堂堂。又一拨月饼已经出炉,堆在桌子上像座小山。宋秀平坐在桌边,数着月饼:“嗯,下夜班的矿工师傅也能吃上热乎的月饼了。”她的手指有点僵,揉了一天的面,胳膊早就酸了,可看着这些月饼,心里却甜得很。
厨房里牛彩霞正收拾碗筷:“今天师傅们吃得开心,咱们的辛苦就没白费。”屋里的灯还亮着,墙上的时钟“滴答”走着。井下的机器还在运转,郭绍卫和同事们正交接班,他把安全绳递给下一班的矿工:“机器都检查好了,注意安全,中秋快乐!”对方接过安全绳,笑着说:“郭哥,上去了记得吃月饼。”郭绍卫点点头,转身朝着井口走去,矿灯的光在巷道里晃了晃,渐渐消失在拐角处。
这个中秋,没有华丽的烟花,没有热闹的宴席,却有着最动人的“团圆”——是矿工们守护能源的团圆、是家属们陪伴坚守的团圆、是官地矿用爱书写的团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