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振洁正在刻瓷


北齐墓壁画系列作品


太原旧街景系列作品
柳巷商区的关帝庙内,青瓦灰墙圈出一方静谧小院。朱漆大门隔绝了市井喧嚣,唯有刻刀与瓷盘碰撞的“叮叮”声在院中流转,似一场温柔对话。展厅里,百余件刻瓷作品静默陈列。万点凿痕凝作奔涌的壶口瀑布,仿佛能听见黄河咆哮;刀痕勾连的徐显秀墓仪仗队壁画,似有长风卷起旌旗;娄睿墓宴饮图的酒盏中,恍若盛着北齐的醇厚酒香;晋中民居、太原老街的刻痕间,更洇散着化不开的乡愁……这些都是省级非遗传统刻瓷代表性传承人苗振洁的匠心之作。
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她将三晋胜景凝于方寸瓷面,既展现着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也为山西文旅发展注入着鲜活动力。传统刻瓷自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釉面上的千年技艺
一把10厘米长的小锤,数枚刀头各异的錾子,全凭敲击力度的精微变化,在坚脆的瓷器表面凿出大小各异、疏密有致的点阵。用点阵聚集排列展现线条的虚实粗细、面的浓淡黑白,令人物、山水、花草、诗赋在瓷器上呈现出“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的独特艺术效果,这便是传统刻瓷。
传统刻瓷的历史脉络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彼时匠人多在瓷器坯体或釉面标刻简单纹饰用以标识。至北魏时期,刻瓷技艺有了明显发展。从出土的瓷器来看,器身已可见清晰规整的刻瓷纹样,线条虽简练却刚劲有力,布局疏密有致,展现出当时工匠对刀法的初步掌控力,这一时期的刻瓷从实用性逐渐向装饰性过渡。明清两代,刻瓷步入鼎盛阶段。清代皇家造办处名匠云集,专为皇室将笔墨丹青镌刻于瓷器之上,使书画艺术与陶瓷工艺完美融合,形成“瓷上笔墨”的独特风貌。
“传统刻瓷的精髓就在于‘毫厘不差’。”苗振洁拿起一件尚未完成的葫芦瓶,向记者介绍道,“瓷器的釉层仅有1毫米厚,且质地坚硬。雕刻时,必须精准控制锤击力度与刀法走向,稍有偏差,便会前功尽弃。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刻瓷不仅要求创作者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还需历经千锤百炼,掌握精湛的刀法技艺,它是绘画、雕刻与陶瓷工艺的完美融合。”
廿八载的刀锋回响
1997年,苗振洁在太原服装鞋帽公司实习,三楼总是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勾起了她的好奇心。推门刹那,她见韩林师傅正专注地在白瓷盘上刻一只狮子狗,绒毛根根分明,神态活现,不觉看入了神。在母亲支持下,她拜韩林为师,与刻瓷结下半生缘分。
然而,初学之路却是步步磕绊。攥着刻刀苦练数月的梅花,仍被师父痛批缺乏形韵风骨;每日十几个小时的埋首练习,仍是找不着门道。“双手协调不好,力度控制不住,更不懂怎么在1毫米厚的釉面上刻出层次,废品一个接一个。”苗振洁记得那时师父的每一声叹气,都让她负罪感十足。更让她揪心的是瓷盘的成本。每当刻刀稍有偏失,她都心疼得直掉泪。母亲看在眼里,默默带她去装饰城捡别人丢弃的地板砖边角料练习手上的准头。碎砖成了“练习本”,深夜錾子声更加清亮。
为进一步提升技艺,她还远赴山东淄博深造,在传统刻瓷的发源地汲取丰富的养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7月,苗振洁在太原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艺术作品展,87件刻瓷作品惊艳亮相,赢得了业界与观众的广泛称赞。
28年来,她刀锋未歇。为重现太原北齐墓壁画的千年神韵,苗振洁数度奔赴山东瓷厂,只为寻觅能精准承载古韵的瓷盘底色。面对瓷厂老师傅的不解,她却执拗地守着窑口试了一窑又一窑,直到瓷面泛出的柔光,恰好能衬出壁画历经岁月的温润。为了让壁画的古意不落俗套,她对着原作摹了又改,把“疏体”画的灵动融进刀工,袍角飞扬藏着刀锋流转,弦歌余韵凝于凿痕疏密,连眉梢笑意都被细密凿点收纳。当千年前的宴饮盛景被刻刀凿入瓷面,方知所谓传承,不过是借刻刀之力,把前人的呼吸,刻进当下的时光里。
如今,无论是疏朗粗放的写意作品,还是精密传神的工致之作,经苗振洁刻刀雕琢,都能呈现出独特韵味。题材从花鸟山水、文字书法扩展到人物肖像,刻制载体也从最初的瓷盘逐步拓展到瓷板、瓷瓶等多种形态。
刻痕间的技艺接续
作为省级非遗传统刻瓷代表性传承人,苗振洁积极探索多元路径,为这门古老技艺锚定现代坐标,助力其在当下更好地接续传承、焕发新生。
教育传承是她推动传统刻瓷技艺发展的核心路径。2017年至今的8年间,她作为太原市聋人学校的特聘教师,已培养了数百名听障学生。“一开始,我心里还直打鼓,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们沟通。但上了几次课之后,我发现这些孩子虽然听不见,但他们的领悟力和专注度非常高,在学习刻瓷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苗振洁说时语气里皆是肯定与骄傲。
她还引导学生“见人、见物、见生活”,开发出多种融入日常的文创产品。通过展会、文博会义卖,不仅为聋人孩子开辟了就业之路,学生作品亦获得广泛认可,成为传承刻瓷技艺的新生力量。
此外,苗振洁还积极投身公益推广活动,让刻瓷技艺传播得更远。她走进青海的“帐篷学校”,教藏族孩子刻雪山与经幡;在未成年人教养所,通过刻瓷帮助迷途少年找回专注;工作室定期举办艺术沙龙,向公众敞开体验之门。同时,她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选材、刀法、配色等心得整理成册,为技艺存续根基。
“虽然刻瓷是一门小众艺术,但我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识其美、知其意、赏其魂。”在无以计数的刻痕里,既有千年文脉的悠远回响,更有苗振洁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最真挚的坚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忆档案
刻瓷又名“剥玉”,是一门集绘画、书法、刻镂之大成,融笔意、墨韵、色彩、刀功于一体的传统工艺。刻瓷时使用钨钢和合金制成的特制刀具在坚硬的瓷器表面刻画、凿镌出山水花鸟、人物典故、诗词书法等各种形象内容。风格素雅,刻凿讲究,既能体现传统书画的气韵风骨,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莹光洁,形成独特的效果,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堪称“瓷上书画,刀下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