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之后,喝惯头脑的老太原人,便会早早踱进店里,叫上一碗单碗、二两稍梅,配一壶黄酒,趁热咂上一口,顿觉通体舒泰。
头脑源自明末清初傅山创制的八珍汤。相传傅山为年迈体弱的母亲调养身体,精心研制此方,后传于一家饭馆造福大众,并题写“清和元”招牌。这个传说版本众多,因情节生动、叙述翔实,在民间广为流传,亦可见传说的独特魅力。
傅山传说不仅承载着三晋民众的情感,更折射出明清之际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2006年,傅山传说入选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尖草坪区代表性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测双塔显聪慧
朝阳初升,永祚寺两座青灰色的砖塔如双剑出鞘,刺破朦胧天际,巍然屹立。塔身十三层密檐层层叠叠,在晨光中投下峻拔的身影。塔基斑驳,仰首驻足之间,目光循着砖雕莲花与斗拱不断攀升,直至没入高远碧空——恍惚中,似有一只无形的凤头纸鸢,正沿时光之线扶摇直上,直抵万里晴空。
“如今民间许多有关傅山的传说已濒临失传,新搜集到的材料信息往往较为简略,要将其整理成情节完整、可读性强的传说,仍需投入大量心力。”这几天,傅山学社常务副秘书长孙国华正忙着整理新搜集的一批傅山传说。
他随即讲述了一则流传甚广的“巧测双塔”传说:有一年正月,时任山西提学佥事的袁继咸邀请傅山的父亲带着傅山兄弟同游永祚寺。临行前,年幼的傅山特意带上自制的凤头纸鸢。一行人至双塔下,袁继咸仰望高塔,感叹难以测其高度。一旁的傅山听闻,主动表示可测出确切数值。只见他将纸鸢放飞,纸鸢趁风势迅速升至塔尖。傅山随即在紧贴塔基处收紧风筝线并做好标记,而后一边收线一边计数。待纸鸢收回,他禀报测得塔高正好二十寻(古代长度单位)。袁继咸闻之大喜,连连称赞。事后,傅山就此事赋诗一首:“双塔高入云,丈塔绳一根,凤鸢巧报数,塔高二十寻。”
“这个传说生动展现出少年傅山的聪慧与机敏,在太原流传非常广泛。尽管无人深究其真实来源,但出于对傅山聪明机智形象的喜爱,人们宁愿信其为真。”孙国华说道。
题匾额见真功
阳光穿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碑林公园廊道深处,傅山书法碑刻静伫如阵,石面沁润岁月幽光。碑上斧凿笔痕或如虬枝盘结,倔强似“宁支离毋轻滑”的宣言;或如崩云坠石,蕴藏“宁拙毋巧”的磅礴气韵。
从事中医诊疗工作的文明,一早便来到碑林公园。他静立于碑亭旁,默视石碑上傅山先生的字迹。那由眼入心的笔意,仿佛带他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文明说,前不久他通过选拔,成为太原傅山中医传习所的一员。在那里,学员们不仅学习传承傅山先生独到的医学思想,还注重实践——上山采药,寻访傅山先生足迹,感受其文化精神,体悟其整体思想。
关于傅山挥毫的逸事,亦在民间广为流传。孙国华介绍,相传有一年,太原城新修城门,题写门额的重任落在了傅山身上。作为太原乡贤,傅山慨然应允。题字时,他登上高架,以五尺长的大扫帚代笔挥毫。书写完毕,先生搁“笔”下架,举目端详,甚为满意。不料围观者中有人发现,“太原府”三字中的“太”字少了一点,竟成了“大原府”。傅山从容不迫,操起扫帚,拧去把柄,只留其“笔头”,饱蘸朱漆,随后气沉丹田,将扫帚凌空抛向门额。那帚头不偏不倚,正点在“大”字之下,霎时补成一个浑然天成的“太”字,毫无修补痕迹。
行义举彰正气
“傅山传说是太原人民在傅山文化长期熏陶下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它植根于太原深厚的文化土壤,积淀着当地民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孙国华说。
对于傅山“伏阙讼冤”的传说,孙国华进行了搜集整理。他说,傅山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岁考取廪生,后被选入山西省“三立书院”深造。当时书院由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主持。因拒绝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为孙有馀“开后门”入学的要求,袁继咸遭张孙振构陷,被押往北京刑部审问。此事激起“三立书院”师生公愤。傅山与同窗薛宗周一起尾随囚车赴京。他们将诉状抄成揭帖(传单)四处张贴、散发,迅速传遍京城,其中一份被锦衣卫呈至崇祯案前。皇帝震怒,派锦衣卫速赴山西将张孙振押京查办。公堂之上,傅山作为证人,痛斥张孙振挟私报复、贪赃枉法的罪行,驳得对方哑口无言。最终,袁继咸无罪获释,官复原职。傅山带领诸生赴京请愿,历时七八个月,为师讨回公道的义举轰动一时,他也因此被誉为“山右(山西)义士”。
“傅山传说既不是傅山本人的真实人物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记录,而是太原民众集体创作的艺术结晶。这些传说主要围绕傅山的生活逸事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传说,或渲染他在学问、艺术上的精深造诣,或讲述其成长历程的艰辛刻苦,以此激励后人勤奋向上,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孙国华说,中华傅山园在建园初期,便搜集到流传民间的傅山传说近百个。
自傅山传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通过地方文献整理、曲艺改编及文旅场景呈现等方式延续。部分传说元素,如与傅山相关的头脑饮食文化、书画艺术风格等,已深深融入太原当代生活。
记忆档案
傅山传说是以明末清初太原历史名人傅山生平逸事为蓝本、经民间集体创作而成的文学瑰宝,2006年入选山西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说内容广博,既涵盖“创制八珍汤(头脑)”的孝义仁心、“巧测双塔”的机敏睿智、“扫帚题匾”的笔墨风华,也囊括“伏阙讼冤”的铮铮铁骨,生动构建了一位集哲、医、文、艺与民族气节于一身的“山右义士”形象。这些传说以质朴的叙事、丰富的想象和崇高的道德取向,深刻反映了太原民众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追求,成为承载三晋文脉、润泽当代生活的独特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