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建忠忙着调味

武建忠制作的小店牺汤

武建忠介绍所获的荣誉
小店牺汤习俗这一地方美食民俗,于2007年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养生佳品
很多地区有冬食羊肉的习惯,但小店牺汤的食用时间很特别,在夏季伏天。
“三伏天喝上一碗牺汤,全身汗水湿透,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它还有驱除瘟疫的作用。”在小店区真武路靠近正阳西街处,有一家名为鹏程旺老味道的小店牺汤馆,经营者武建忠今年63岁,从事牺汤饮食制作40余年,正是这一项目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小店牺汤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温补肾阳、温中散寒、活血通经、健脾益气的作用,是健康养生佳品。为了让更多食客了解小店牺汤的历史,武建忠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海报贴在店里,仿佛一张牺汤文化的名片。
牺汤始于周朝,相传当时贵族以全羊为祭品祭祀祖先,仪式结束后将全羊煮熟分食,连汤带肉分给族人享用。古晋阳一带,因为地处民族交汇地区,在南北朝以前就有民族融合现象。随着融合不断加深,少数民族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羊,还带来了羊的饲养技术,养羊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融合,羊肉的食用越来越普及。
“古时由于气候干旱,祈雨是百姓的主要祭祀活动之一。由于羊的进一步普及,祈雨祭神时,羊作为主要祭祀品,已逐渐深入百姓生活中。祭祀完毕后,煮好全羊,连汤带肉分给全村百姓享用,由此产生了食用牺汤的习俗。”小店区图书馆馆长冀爱斌道出此民俗的由来。
留住乡愁
立秋过后,来喝小店牺汤的人并未减少。
早上7时许,武建忠就到店忙活起来。等人把定好的羯羊送过来,或者干脆自己去市场上选购,然后亲自浸泡、清洗、熬煮,为的就是做到品质如一,去呈现那一碗碗鲜美。
“我是北格镇同过村人,小时候逢年过节,爸爸、叔叔等长辈,会跟着爷爷一起熬牺汤,我是馋那口肉,所以就不时张望,耳濡目染也就会了,后面也帮着做。”十几岁的时候,武建忠还在村里养过羊,那时候羊吃村里的芦苇草,肉质很好,宰杀后制作的牺汤也是汤白肉滑,经常让他回味。
小店牺汤是“全羊汤”,选好羊自然是关键的第一步。为了保证肉不腥、肉质好,一般选用一年半的羯羊,也就是被阉过的公羊,这是祭祀文化的一种延续。
每天一早,武建忠把选好的羊肉切割成大块儿,放进大锅里先焯水。这个过程中,他右手会拿一个小锅,不时地接水添进去,锅开后撇出脏沫子,如此往复十几次,最终锅里的水变清,羊肉里的血水和脏东西也都洗净了,然后换一口大锅,再进行熬煮。
慢工出细活,羊的内脏部分也要单独处理。首先把羊头、羊肺、羊肝、羊心等清洗干净,下水汆汤的过程中,有的部位需要用叉子再划开,一边煮一边清理浮沫,直至这锅水再变清。
清洗好的羊肉和羊头、内脏,被武建忠再放进另一口大锅里熬煮。大约两个半小时后,视情况放入简单的调料,调制出肉熟汤浓的鲜美牺汤。羊肉和羊杂煮好后,切成大小均等的片,装盒待用。
武建忠制作小店牺汤时,还讲究“大锅熬制、小锅制作”。根据每位客人的喜好,调制出一碗碗汤色淡白、肉色白里透红、香气四溢的牺汤,搭配自制的特色切饼同食,十分爽口。
守正创新
在太原市小店区,亲友聚会、招待宾朋、特色推荐,必有小店牺汤。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店牺汤逐步演变为多种形式,如羊汤面、全羊肉片儿汤、羊杂割、豆面羊汤等。作为小店区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的美食,目前面临传人较少、急需培养新人的现状。
“看着父亲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我感觉到,应该帮他分担一些,一定把小店牺汤的手艺传承下来。”武建忠的女儿武绚是一名“80后”社区工作者,打小就在店里帮忙。5年前开始,她向父亲表达了学习意愿,武建忠很是欣慰,开始手把手“带徒弟”。
从如何选羊、把好材料关,到如何制作豆面、油糕、切饼,武绚都在一遍遍努力实践,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业余时间,把父亲的心血变成自己的经验,现在已经独立制作了近一年,成为小店牺汤习俗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好像只学到了父亲手艺的两成,有时候调味上还欠一些,还要继续学习,我特别希望从小吃到大的老顾客每次来都能尝出记忆中的味道。”
鹏程旺老味道作为小店牺汤习俗传习所,负责人武建忠也尽力传承保护这一传统饮食文化项目,每年参加各类相关活动进行展示,还带出了十几个徒弟。
近年来,小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了小店牺汤协会,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价值,借助一些特色餐饮品牌的优势,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内推广宣传小店牺汤习俗,让更多人得以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记者 王丹
本版摄影 张澍宏
记忆档案
小店牺汤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由祭祖活动演化而来,一般在三伏天小麦收割之后,由村里熬制集体食用,有庆丰收之意,主要有和胃、健脾、美颜、排毒等功效,是流传于太原南部的一种代表性美食民俗。喝的时间根据小麦收割时间不同略有差异,但基本集中在六月初六以后,为期一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