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聚焦

非遗太原㉙ | 杨氏形意正骨术:以拳入医除病痛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张晋峰 2025年08月21日 08:21

  初秋,飘散着艾草清香的诊室里,面带微笑的太原市中医院疼痛一科主任杨中江,看到一位男性患者以手扶腰被人搀了进来,便问道:“您好,是不是搬东西扭伤腰了?”得到病人肯定的答复后,杨主任让患者侧躺于诊疗床上,以手触诊,很快就断定痛因是由腰3椎体旋转错位导致。

  随后,杨主任立即以肘部固定患者肩部,另一肘固定患者臀部,固定肩部的手以拇指桡侧固定于疼痛点,双肘反方向用力,做腰部侧扳动作。随着“咔哒”的关节弹响声,患者的一脸苦楚变成了惊喜,随即下地,行动自如。杨中江主任使用的治疗手法,正是202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杨氏形意正骨术。

  源起形意

  “形意拳为基,正骨术施用”是杨氏形意正骨术的精髓。因此,要了解杨氏形意正骨术,必先谈及形意拳。形意拳与少林拳、太极拳、八卦拳并肩为中国“四大名拳”,据传为明末清初武学宗师姬际可精研岳飞所遗《拳经》后悟出心得而创,最初名为心意六合拳。

  清朝中后期,形意拳宗师李洛能将心意拳传入太谷,与其弟子车毅斋融合各家拳术之所长,对心意拳进行创新,并将心意拳的“心”改为“形”,形意之名由此开始。之后,山西的形意拳又分成了祁县戴氏和太谷车氏两大支系。

  1964年,杨中江出生于形意拳氛围浓厚的太谷县侯城乡浒泊村,4岁起便跟着两位胞兄撑筋扒骨,8岁正式拜入车氏形意拳第三代传人杨凡生门下,自此开始了长达50余年的练拳生涯。多年扎实的形意拳功底,为杨中江日后创立杨氏形意正骨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博采众长

  带着一身扎实的武学功底,又系统学习了医学知识,杨中江成年后便开始行医。他师承著名中医推拿专家、脊柱整复专家李建仲教授。李教授是通督正脊术的创始人,他将这一正骨之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勤奋好学的杨中江。

  然而,杨中江并不满足于单一流派的传承。他深知“博采众长,方能成一家之术”的道理。数年间,他先后求学于北京罗氏正骨、冯氏新医正骨、针刀泰斗庞继光等名家,将南北正骨流派的精华融会贯通,取其所长,为己所用。

  一番潜心研究后,杨中江又将形意拳与传统中医正骨、通督正脊术等巧妙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以拳入医,以劲正骨”的独特理念,最终形成了杨氏形意正骨术这别具一格的正骨之法。2023年杨氏形意正骨术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杨中江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杨中江在为患者治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独树一帜

  杨氏形意正骨术的独特之处在于“手法找病、手法复位、纯手法缓解疼痛”,突出形意拳法中的“气法”与“劲法”在正脊过程中的作用,这是其他流派脊柱整复手法所不具备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氏形意正骨术为中医的正脊疗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而这又特别契合当今患者的实际需要。

  杨中江介绍,“当下,人们悄然被‘低头顾盼’与‘久坐不动’的常态侵蚀骨节筋脉,‘脊柱亚健康’群体日渐庞大。比如,当人们埋头于手机屏幕间,颈项便被迫承受着如巨石压顶般的重量,颈曲逐渐变直乃至反弓,颈项部肌肉紧张,气血运行不畅,由此引发颈肩僵硬酸痛、眩晕头痛,乃至手臂麻木无力的症状,此即现代社会中常见的‘手机颈’。又比如侧蜷于沙发或伏案时身体歪斜等不良习惯,日积月累导致脊柱侧弯,形体随之偏倚失衡,筋骨气血失其和谐,引发全身不适。这些筋骨失衡之疾,如用手术治疗,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和经济代价都比较大。”

  王建明受颈椎病折磨多年,在接受杨氏形意正骨术治疗后,疼痛得到了极大缓解,他说,“杨主任的中医正骨手法独辟蹊径,让我终于摆脱了疼痛,能够正常生活。”

  传承发展

  杨氏形意正骨术推行之初,求医者以太原城六区病患居多,随着显著的疗效被口口相传,忻州、晋中等周边地区的病患慕名而来且人数越来越多,还有一些省外的患者千里迢迢来到太原,体验杨氏形意正骨术的疗效。

  2019年,杨中江带着他的“杨氏形意正骨术”,随山西省中医药专家团队出访北京、山东、陕西、宁夏等地。同年,杨中江为非洲法语国家针推班培训学员,将杨氏形意正骨术传播到刚果布、摩洛哥、吉布提、刚果金、塞内加尔、马达加斯加、科特迪瓦、几内亚、贝宁、加蓬等10余个国家。

  要熟练掌握杨氏形意正骨术,既需要扎实的武学根基,又需要系统的医学知识,绝非易事。为此,杨中江主任孜孜以求,不断总结提炼,历时五载著成《杨氏形意正骨术》一书,对于后生晚辈,杨中江主任热心指导,并将自己一身的技艺倾囊相授。“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希望更多医者掌握杨氏形意正骨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杨中江如是说。

  记忆档案

  杨氏形意正骨术,结合形意拳“六合身法”“心意主导”等武道内核,重塑和提升中医正骨的技术操作及心法境界,追求的是医者形、意、力、气的高度统一,以最省力、最高效、最安全的方式,运用合乎人体结构力学的“劲力”,实现精准的筋骨复位和调整。此疗法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侧卧侧扳法”,到骶髂关节错位的“按骶扳腿法”,皆以扎实的西医解剖学为基础,又以中医辨证论治为纲领,精准呈现了手法与病症之间的对应关系,突显了“一人一法,一病一方”的个体化诊疗智慧。结合了形意拳与正骨术精髓的杨氏形意正骨术,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武医同源”的思想,更成为了武术智慧在医疗领域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