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鼎在非遗工坊内介绍绞胎瓷制作技艺

近年烧制的绞胎瓷制品

传习所内,王鼎在介绍展陈的历代瓷片。
8月的孟家井村,山风裹着蝉鸣掠过斑驳的古窑遗址,窑具垒砌的屋墙沐浴着明媚的阳光。东山层峦叠翠,古井水波微漾,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北方窑都的悠悠过往。
据《榆次县志》与村中伯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记载,孟家井窑创烧于北宋,鼎盛于金元,以“白釉印花瓷”“黑釉油滴瓷”闻名,尤以绞胎瓷工艺最为精妙。然而在明代转型烧造琉璃后,孟家井窑绞胎技艺逐渐湮没,仅存于文献片段。
这一现象,在十余年前引起了一个人的关注。
瓷片寻踪溯古艺
这个人就是王鼎。在孟家井村的非遗工坊内,已是太原孟家井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的他回忆起与绞胎瓷结缘的往事。
出于对孟家井绞胎瓷突然消失的困惑和好奇,王鼎在2008年开始了对绞胎瓷实物标本的找寻。开始的过程并不顺利,一趟趟往返于市区和东山,一次次在田间和古窑址寻觅,换来的却是空手而归。
直到2009年5月,王鼎终于在村里修路的工地上采集到首块绞胎瓷残片。经专家鉴定,该瓷片为金代绞胎瓷残片,具有典型的“木理纹”特征,胎质致密,釉色莹润。
此后数年,王鼎团队陆续搜集宋元明时期绞胎瓷标本20余件。有了实物基础,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而坚定:恢复这门制瓷技艺。
2013年,孟家井绞胎瓷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当地制瓷世家传人的协助下,2015年,孟家井绞胎瓷制作技术传习所成立,吸收研究生、大学生加入研发团队。由于古代制作技艺资料一片空白,他们只能对照出土瓷片摸索每一道工序。
2016年8月10日,经过上百次试验后,19块绞胎瓷板和4个绞胎瓷盘被一窑炫目的炉火烧制成型,沉寂400余年的绞胎瓷工艺重现世间。
云纹流转的瓷面让在场者屏息,这不仅是技艺的复活,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2017年10月,太原孟家井绞胎瓷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百擀千糅传瓷韵
完成首次量产烧制,对王鼎和传习所成员们来说只是一个起点。
传习所的陈列柜中,展示着从北宋、金、元再到明代的绞胎瓷瓷片标本。这些古代瓷匠制作的器物残片,图案如水墨变幻般潇洒美观。“每一片瓷片都是历史的密码。”王鼎介绍说,“金元时期的绞胎瓷纹理规整,多为羽毛、木理纹等仿生图案。而到了明代,纹饰则偏向自由随性,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近年来,王鼎带领研究团队在绞胎瓷工艺上不断研究精进。与略显粗犷的初烧瓷器相比,现在他们烧制的绞胎瓷器,无论是器形还是色泽、纹路都与出土的瓷片标本高度相近。
陈列柜旁就是王鼎的工作台,一块一块的胎泥用袋子密封装起。王鼎略带自豪地说:“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几乎还原了宋金时期的泥料配方。这是当地的大青土制成的瓷泥,白中闪黄的特征和瓷片标本是一致的。”说着,他又端起盛着褐色胎泥的搪瓷盆,“这个胎泥加了着色剂,着色剂要以‘斑花石’为原料,包括黑色和铁锈色,需要到铁矿里采,含铁量越高颜色越深。”
取山之精华,做人间美器。看着摩挲出光泽的工作台和各种工具,可以想象,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他们用双手把精心调配好的瓷泥擀成均匀的薄片,小心翼翼地拼接、组合、叠加,满怀希望地放入炉中烧制,最终,自己满意的作品可能百不获一。而就是这种坚持,保护、复原、传承了孟家井绞胎瓷制作技术,并使之得到创新和发展。
云纹乘风向新程
沿着蜿蜒的小道走到村东南角,一座由砖石砌成的环形穹顶建筑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家井瓷窑遗址。王鼎用手指轻轻抚过斑驳的窑壁:“这些烧痕都是历史的印记,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护,更是要让它们活起来。”
围绕着古窑遗址,目前建设了东窑遗址博物馆。院墙上嵌有玻璃展示橱窗,陈列着从遗址堆积层出土的各年代瓷片。王鼎指着几块绞胎瓷片说:“看这些纹样,多么精美。但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些传统纹饰打动今天的年轻人。”
古窑址北面不远,一处宽敞的四合院建筑正在紧张施工。王鼎与工人师傅熟络地打招呼、问进度,“这是太原孟家井陶瓷艺术博物馆的新馆址,明年就能开始布展。”作为我省第一家设立在古代瓷窑遗址的类博物馆,该馆于2022年5月被授牌,重点展示窑址出土文物、制瓷工艺及历代产品谱系。
回工坊的路上,攀着陡峭的步道,王鼎颇有感慨:“绞胎瓷的传承,靠的是一群有追求、有信念、能坚持的人。”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太原师范学院的老师经常带着学生来研习古法;省城的陶瓷爱好者们自发在此组织交流活动;更让人欣喜的是,村里不少青少年也主动学习这一技艺。
展示柜上,摆放着造型典雅的陈设瓷,茶具、灯具等瓷制文创品,还有瓷板画等建筑装饰。“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谈及对孟家井绞胎瓷未来的发展,王鼎说道,“一个时代的文化滋养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我们要在弘扬古法工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加强绞胎瓷器形、纹饰和装饰等方面的创新,使作品更加符合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和时尚追求。”
阳光透过窗户,为工作室里专注创作的背影镀上一层金边。那一双双揉捻瓷泥的手,有粗糙布满老茧的,也有纤细尚显生涩的,但都在为同一个梦想而努力——让这缕穿越千年的窑火,永远明亮。
记忆档案
太原孟家井绞胎瓷制作技艺是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绞胎瓷也称“搅胎瓷”或“绣花瓷”,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泥相间摆放和糅合,经拉坯成型,上釉烧制而成的陶瓷制品。绞胎瓷各种纹理由胎而生,具有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的特性,素有“瓷君子”之称。我省绞胎瓷的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太原孟家井一带,明代断烧后于2016年成功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