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莲花落轻喜剧《合浪浪许家》演出剧照

莲花落教学进校园

王名乐在表演莲花落
一声清脆的快板划破舞台,充满诙谐与智慧的地道太原乡音,赢得满堂喝彩。盛夏时节,在晋城市沁水县举办的第26届中部六省曲艺展上,莲花落演员王名乐生动传神的表演,令观众目不转睛。从起源于北宋的民间说唱,到频频登上国家级舞台演出,历经岁月积淀和洗礼,莲花落独特的语言艺术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2011年,这项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曲艺芳华绽并州
莲花落从河南传入山西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上世纪70年代初,太原曲艺演员曹强开始挖掘整理濒临消亡的晋中莲花落,使这一民间说唱形式起死回生,登上舞台。他不断摸索与实践,将韵诵与徒歌巧妙地融为一体,普通话与方言相互结合,句式结构灵活多变,从而创造出了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
曹强先生的表演技艺已臻化境,如羚羊挂角般自然流畅,不着形迹,总能给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享受。著名作家王秀春曾感慨道:“太原腔,太原调,太原唱响莲花落。万众粉丝学曹强,磁带脱销买不到。”
说起这门艺术的发展,莲花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名乐如数家珍,“莲花落,是一种植根于山西太原及晋中地区,以当地方言进行表演的独特曲艺形式。表演者通常一人手持竹板击节伴奏,以地道的太原方言进行单口说唱。其语言生动诙谐,生活气息浓郁,内容多取材于市井百态、民间传说或现实生活,擅长通过幽默讽刺或深情叙述来表达百姓心声,既有逗人开怀的喜剧效果,也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传统曲目如《立竿见影》《卖花生》等脍炙人口,是晋阳文化中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曲艺之花。”
“在古老的太原城,这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下的文化记忆。一曲曲地道的太原莲花落最为老太原人喜爱。”王名乐说。
俚语劝善唱百态
王名乐原名王灏玮,1993年出生于太原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小时候,家人都说他是属麻雀的,从早到晚嘴不闲着。他自幼便展现出对曲艺的浓厚兴趣,尤其是父亲口中的太原莲花落,更是让他心生向往。他抱着好奇的心态购买了曹强先生莲花落的VCD,越看越喜欢。从9岁开始,他就跟着VCD自学。14岁那年,他随师父曹强学艺。为了学好莲花落,王名乐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曹强家的客厅里,少年王名乐伏案抄录唱词的本子积攒了整整一大纸箱,一字一句雕琢、一招一式打磨,淬炼出师徒间沉甸甸的信任。
16岁那年,王名乐第一次随师登台表演。这是一次让王名乐刻骨铭心的经历——曹强精彩的表演,引发全场潮水般的掌声。王名乐被深深震撼,下定决心要传承好这门艺术。
王名乐深知,真正的传承绝非故纸堆里的摩挲,而是让古老艺术在时代的血管里奔涌。最近几年,他将敏锐的触角伸向沸腾的现实生活:当目睹无良商家用保健品蛊惑老人,诙谐犀利的《儿子的烦恼》应运而生,“补钙不如吃野菜,长命百岁靠心态”的警句在笑声中唤醒理性;面对现代人沉溺方寸屏幕的“手机病”,《机不可失》以深刻洞察与精湛表达,一举斩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
老腔新续声绕梁
2021年至2024年,王名乐进入创作高峰期。在太原市歌舞杂技团的鼎力支持下,他主创的太原莲花落轻喜剧三部曲《合浪浪许家》《许家交响曲》《戏如人生》上演后引起轰动。
这三部轻喜剧为莲花落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崭新道路。为何三部曲能如此成功?王名乐说,这离不开他的另外两位师父——大同数来宝创始人柴京云和柴京海二位先生的指导,也离不开众多曲艺、话剧界中青年实力派演员的支持与奉献。
传承的终极意义,在于将火种递向稚嫩的手心。自2011年起,王名乐加入了推广莲花落的公益课事业。从山西省实验小学最初一周一节课的尝试,到该校课程表上稳固的“一天一节”——曹强先生亲自为学校“太原莲花落培训基地”挂上的牌匾,无声诉说着这对师徒对传承的执着。
在新建路小学、山西大学、进山中学的讲台上,在懿曲社每周六、日的免费授课中,都留下了王名乐播撒艺术种子的足迹。
时光流转,变化悄然发生:家长们从最初对这门“冷门”艺术的不解,转变为争相送孩子来学习。“莲花落娃娃”的队伍日益壮大,清脆的童声与快板的节奏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不久前,一封笔迹稚嫩的信件飞抵王名乐手中:“我今年10岁,非常喜欢太原莲花落。请问您可以教我太原莲花落吗?我想让我们太原的文化发扬光大,永远传承!”字句滚烫,瞬间将王名乐拉回在龙潭公园苦练唱腔的少年时代。“我就是要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质朴的心愿,胜过千言万语。从曹强先生那间弥漫着艺术气息的客厅,到懿曲社灯火通明、掌声如雷的舞台;从校园讲台上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眸,到央视演播厅璀璨的聚光灯;从老街巷口即兴传唱的烟火气,到千万级流量奔涌的云端——王名乐和“莲花落娃娃”,推开了一扇扇厚重的大门,每一扇门后,都是沉甸甸的希望与无限的可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忆档案
太原莲花落,北方民间曲艺形式之一,起源于北宋年间,因在莲花座前演唱而得名。清道光年间从河南传至山西晋中一带,上世纪70年代,太原曲艺演员曹强主动挖掘即将失传的晋中落子,经潜心研究和大胆改革,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太原莲花落,迅速火遍三晋走向全国。曲种以太原方言为基础语言,徒歌与韵诵相结合,说中有唱,唱中有说,多以一人打竹板,击打节而歌,故事内容来源于市井、贴近于生活,寓教于乐,风趣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