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七八月,往往是汽车的销售淡季,但今年,在多重补贴政策的刺激下,汽车市场呈现出了淡季不淡的景象。各大车企和经销商都推出购车优惠政策,国补、省补以及厂补等多重补贴落地,各种利好政策叠加,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购买欲。(《太原晚报》7月10日)
淡季不淡的背后,有着补贴不少的坚实支撑,从而形成了一场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共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汽车功能被重新定义,价格普遍下探,叠加国补、省补以及厂补等多重补贴落地,性价比突出成为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对于有换车需求的人而言,曾经只能卖几千元的旧车,“换新”时可以享受上万元政策补贴,更不必说新车的功能更多、质量更好,所以消费欲望被充分刺激起来。补贴不降级,销售就没有淡季与旺季之分,消费者持续高涨的消费欲望,正是用真金白银为产业发展的深层变革投下赞成票。
10万元级车型的智能化跃升,30万元级高端车的价格下探,本质上是政策资金转化成了技术普及的推动力。当岳先生试驾的新能源车同时具备自动泊车与导航辅助驾驶功能时,补贴已经悄然完成了从“刺激购买”到“培育新消费习惯”的角色转变。在车企激烈竞争与消费习惯转变的相互促进下,不仅销售数字攀升,汽车产业也迎来了深层变革。
消费者获得实打实的优惠,汽车厂商在充分竞争中提升产品力,不仅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更推动汽车产业这一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向智能化、新能源化高速发展,可谓一举多得。而用价格杠杆激活消费潜力、用需求导向倒逼产业升级的做法,也值得其他行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