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晋中平川地形示意图。(资料图片)
1943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开始好转,但晋中平川地区的抗战形势依然严峻。太行二分区审时度势,继1942年冬天在榆太路西组建同蒲支队后,又组建了一支精干的武装工作队,由王立岗兼任该队队长。这两支队伍以连排干部为骨干,凭借丰富的敌区斗争经验,如两把利刃直插敌伪心脏,令敌人闻风丧胆。
对武工队而言,在晋中平川开展抗日活动,被敌人包围早已是家常便饭。这里据点林立,公路纵横,敌特密布,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包围在某个村庄或院落之中。在太原的里解、张花,太谷的南席、小常、高崖头、蒲地、胡村,榆次的开臼、北席、姚村等诸多村庄,武工队都曾经历过生死围困。在一次次血的教训中,他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反包围战术,辽西村的这场战斗就是典型一例。
疲惫归程遇险情
辽西村位于旧徐沟县东北约10华里处,距敌据点同戈站仅5华里,位置敏感。
1943年初春,大地渐渐回暖,潇河岸边的杨柳悄然吐出了嫩芽。王立岗与副中队长王玉珍带着6名队员刚刚完成一次护送任务。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一夜疾行80余华里,由吕梁山返回到徐沟县辽西村。
进村后,他们向当地老乡打听敌情,未发现异常,于是照往常一样察看地形,规划抵抗和撤退路线,布置警戒,随后沉沉睡去。一觉醒来,已是红日高悬。大家起床后开始擦拭武器,房东家的小孩围着枪支打转,眼中满是好奇。
就在这时,坐在房门口的张富和低声惊呼:“敌人!”众人闻声抬头,发现院门口出现了日军的身影。很快,院门被敌人从外面反锁,紧接着,房顶上也传来杂乱的脚步声。
看到敌人一个个卧倒在房顶上,张富和迅速关起屋门,其他队员也不约而同地摸出了手榴弹,神情警惕而严肃。王玉珍示意队员们迅速装好枪支,自己则紧盯窗外。透过窗户,他们看到四合院的房顶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日军,东西房各架着一挺机枪,枪口正对准屋子。
随着一阵“哒哒哒”的枪响,子弹如雨点般射进屋内,老旧的房屋被震得尘土飞扬,房东家小孩吓得惊叫一声,紧紧抱住了队员崔群碌的腿。紧接着,敌人嚣张的喊话声传来:“八路缴枪吧,你们跑不了!”
见一个鬼子站起身来,田冀元毫不犹豫地朝窗口连开两枪。这一举动激怒敌人,引来了更加猛烈的火力攻击,敌人甚至还叫嚣着要放火烧房子,妄图逼他们就范。
假意投降破重围
围困中,王玉珍发现院内的梯子还立在门旁——这本是老乡提前准备的逃生工具,此刻却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他当机立断,迅速制定出一套巧妙的突围计划:先假意投降,麻痹敌人,再趁其不备发起突袭。
“可以缴枪,但要保证我们的安全!”王玉珍大声回应。这一声,让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敌人中计,放松了警惕,有的叫喊着“欢迎投降”,有的站起身来张望。一时间,房顶上乱作一团。
王玉珍抓住时机,又迅速作了部署:武仁康负责开门,每个人在冲出的瞬间各投一颗手榴弹到房上,随后分两组顺梯而上,与敌人展开近战,冲出村外。话音刚落,敌人又开始叫嚣威胁,还扔下砖块砸烂了窗户。“急什么,缴枪就是了。”王玉珍慢声慢气地操着河北方言说。随后,他们从打烂的窗户里看到大部分敌人站了起来,敌人的戒心已消除。
“吱——”屋门大开,队员们如离弦之箭冲入院中,冒着白烟的手榴弹几乎同时飞向屋顶。在猛烈的爆炸声中,队员们早已冲上屋顶,手持驳壳枪向敌人狂射,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成排的敌人倒下去,滚落院中。
突然,一个鬼子军官举着军刀,向王玉珍砍过来。刘德宝眼疾手快,一枪将其打得滚下房去。趁敌混乱,队员们跟着敌人跳下屋顶,朝东北方向冲去,打垮了挡路的敌人。
不知谁喊了一声:“刘德宝同志负伤了!”冲出去的队员又返了回来,看到刘德宝头部负伤,忍痛拾起他的枪继续撤退。快出村时,王立岗回头一看,发现刘德宝又站了起来,而敌人此时马上就会追上来。
“绝不丢掉伤员”是八路军的传统,大家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转身,再次向敌人发起冲锋。他们的气势吓得敌人四散奔逃,刘德宝得救了。当武工队走出村子快一里地时,敌人的子弹才远远地从高空呼啸而过。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中,武工队1人负伤,击毙敌人21人,缴获一支步枪,成功突围。
事后武工队了解到,此次被困是因房东邻居告密而致。此人因与房东素有积怨,便勾结日伪军报复。为震慑汉奸,便于在敌区活动立足,武工队趁夜将告密的房东邻居抓获,在野外处决,并留下了写有“汉奸的下场”的字条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