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圆梦剧场:古调新声绘乡韵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毕晶晶 李晓琳 文/摄 2025年07月18日 08:56

弓素娥、李锁儿、郭翠英倾情演绎晋剧《金水桥》选段。

  7月7日下午3时,细雨敲窗,晋祠镇东院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板鼓“咚”地叩响,晋胡随即“亮嗓”。弓素娥与李锁儿往台前一站,好戏开场。端坐如钟的郭翠英,喉间发出深沉有力的唱腔;弓素娥一句念白,百转千回;李锁儿接唱之声洪亮,引得窗棂微颤。这出晋剧《金水桥》的经典段落,将人物的威严、哀婉与激昂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20余位老人攥紧蒲扇,目光随声腔流转。

  鼓板声起,银发登台圆梦

  这面积50平方米的“圆梦剧场”,此刻是附近几个村庄晋剧票友心中的殿堂。每周一的聚会,大家风雨无阻已坚持12个春秋。2013年,几个爱好晋剧的老哥们一合计:“把老伙计们组织起来耍耍,这样既过戏瘾,又能把咱山西的根脉传下去。”就这么着,这支扎根乡土、圆梦舞台的票友团队诞生了。起初仅是东院村十来位老人自娱自乐,乐器行头全靠各家拼凑,甚至有人拆了八仙桌改作鼓架。随着团队声名渐起,王郭、小站、牛家口等邻村的票友亦闻声而至。如今固定成员已逾50人,其中大半是65岁以上的老人。

  作为剧场负责人,78岁的李锁儿是成员中年龄最大的。此刻他正轻抚晋胡上的蟒皮,琴筒里仿佛仍回荡着12年前那声开场的梆响。“为啥叫‘圆梦剧场’?”老人笑中带着感慨,“年轻时谁没个舞台梦?可日子紧,得先顾着饭碗,耍了一辈子地垄沟。老了老了,没想到胡子白了倒成了‘角儿’,在这里圆了年轻时的心愿。不光是我,老哥们儿老姐们儿都奔着这梦来的。”74岁的弓素娥抚膝接话,眼中有光:“我12岁登台那会儿,连化妆都得垫着砖头呢。”这位唱了一辈子戏的老人,如今每周必赶5公里路来亮嗓。

  晋剧舞台,不老戏魂绽放

  台上,《金水桥》《打金枝》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唱念做打一丝不苟。台侧,73岁的老兵高东生怀抱磨得发亮的晋胡,手指娴熟滑动。这晋胡在他的心中,流淌着最地道的山西韵味。12岁迷上晋胡的他,当兵时便是文艺骨干,晋剧“四大件”样样精通。“除了拉晋胡、打梆子,电子琴、笛子我也能行。”高东生话语里透着自信与满足。乐队中63岁的鼓师李永平也感慨万千:“年轻时爱听戏,如今能跟老伙计们同台,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心里头踏实又畅快。”

  当78岁的李锁儿在台上唱起黑头,声如洪钟;当王郭村的王二锁运弓如飞,拉起心爱的二胡;当邻村票友冒雨骑电动车赶来,只为合一段《算粮登殿》……时光仿佛倒流。他们不再是田间躬身劳作的农夫,不再是围着儿孙转的长辈,他们是舞台中央的“角儿”。

  乡音乡韵,绘就幸福家园

  团队能扎根成长,离不开东院村“两委”的支撑。自2013年成立起,村里就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他们安排了这间专属活动室。“老人们一开始自己找地方活动,后来村里就把这屋子腾出来,专门给他们用了。”村党支部书记李小红介绍。村里不仅提供了稳定的“根据地”,还在几年前陆续配备了空调、电扇、饮水机等设施,“话筒电池村里都给大家准备好了,老人们用完拿回去充好电,下周再带来。”夏有冷气冬有暖风,一盏热茶,便是最实在的关怀。

  一把晋胡聚乡音,古调新声绘乡韵。这绵延12载的戏剧之约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更成为传递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老人们台上台下互帮互助,年轻村民默默提供后勤——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在铿锵的梆子与婉转的唱腔中悄然传承。“耍得高兴!”李锁儿一句朴素乡音道尽所有心声。每周一下午3时,鼓板与梆子准时响起,那些被岁月犁出皱纹的脸上,瞬间飞扬起夺目的神采。

  李小红深受感染:“看着老人们在此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们更深刻体会到传承文化的重任。”未来,村委会计划结合节日庆典、文明宣讲等活动,吸引更多专业戏曲团体参与其中,让戏曲艺术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相融,持续擦亮这张淳朴厚道的“乡风名片”,将东院村打造成村民心中当之无愧的“幸福家园”。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