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聚焦

全民族抗战的太原贡献(下)

来源:太原日报 2025年05月08日 06:34
晋绥八分区“挤敌人”斗争形势图(资料图片)。

  捍卫边区交通的“钢铁走廊”

  太原失守后,华北地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按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四个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等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以同蒲铁路、汾离公路、正太铁路等为界分布于太原的南北东西,阳曲、太原、徐沟、清源县即处于各根据地的交会分界处,是连接陕甘宁与敌后根据地的战略枢纽。

  太原是根据地建立隐蔽战线开展情报工作的中心区之一。抗战初期,中共中央把抗战的重点放在广大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太原城内党组织大部分撤往农村。1940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敌后大城市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开展敌后大城市工作视为党的最重要的任务。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晋绥)等抗日根据地党委先后成立了太原城市工作委员会、敌情工作委员会和敌军工作委员会等,分别在太原城内建立了晋绥军区调查局太原情报站、晋绥八分区清太徐敌工站、晋绥军区调查局阳曲工作站、晋察冀分局社会部太原情报联络站、晋察冀二分区秘密交通站、太行二分区太原情报站、太岳军区司令部太原情报站等党的地下工作机构。这些机构在太原周边“就地铺云、就地下雨”,建立起庞杂的情报网,开辟了一条北平—天津—太原—延安的秘密交通线。

  太原是延安通往各敌后根据地的交通咽喉。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是边区的首脑,太原周围各县所在的晋西北根据地则是各根据地的咽喉。从陕甘宁到各根据地之间的人员往来及物资运送大都要通过晋西北(晋绥)根据地。1939年8月至9月,罗瑞卿、成仿吾等率抗大、鲁艺5000多名学员从延安出发,徒涉汾河、翻越云中山,从阳曲等地通过同蒲路封锁线抵达晋察冀。10月,李公朴率“抗战建国教学团”一行10人,从阳曲穿越同蒲路封锁线进入晋察冀边区。晋西事变后,随着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撤出晋西南地区,晋绥边区便成为延安与华北、华中、华南各抗日根据地联系的唯一通道。1940年10月,120师成立晋西北交通司令部,358旅和决死二纵队各抽调1个营的兵力组成交通大队,专门担负护送延安与各根据地之间往来人员、物资、经费的任务。1942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建立各根据地秘密交通的指示》。根据中央指示,中共晋绥分局以兴县为起点建立了通往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的3条秘密交通线,北线由兴县经岚县、静乐、阳曲、忻县、崞县进入晋察冀边区北岳二分区,中线由兴县经过临县、方山、交城、清源、太原、徐沟、太谷、祁县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二分区,南线由兴县经临县、方山、交城、汾阳、文水、平遥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太岳一分区。为配合秘密交通线建设,晋绥八分区还组建了4个交通队和6个兵站,护送敌后根据地及大后方七大代表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护送大批文化人士、国际友人往返敌后根据地,为加强党中央和敌后根据地的联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挤敌人”打出抗日军民威风

  1941年,日军实施所谓“总力战”,对敌占区“治安强化”,对游击区“蚕食”,对抗日根据地“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妄图一举摧毁抗日根据地。面对侵略者的疯狂进攻,根据地军民虽进行了英勇斗争,仍未改变敌进我退的态势,晋西北根据地进入最为困难的时期。据统计,晋西北根据地面积缩小近三分之一,人口由300万减少到不足100万。特别是八分区抗日政权由79个村缩减到32个村,人口由60万减少到5万左右。面对严重的困难局面,1942年10月31日毛泽东致电林枫,提出要振奋军心民心,“商讨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向敌人挤地盘的具体方案”。地处太原外围平川地区和边山地区的晋绥八分区成为挤敌人的重点区域。

  1942年12月,中共晋绥八地委在关头召开扩大干部会议,根据毛泽东“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和晋绥分局高干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八分区对敌斗争。会议决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各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及主力团政委,统一领导全县党政军民对敌斗争工作;成立对敌斗争委员会,广泛发动群众,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开展对敌斗争;集中优势兵力围困敌人伸入山区腹地的岔口、芝兰、草庄头等据点。军事上,加强武工队和民兵工作,开展麻雀战、地雷战,摸哨卡、放冷枪,组织爆炸、布地雷阵,骚扰孤立敌人。组织上,开展反汉奸、反维持斗争,摧毁敌在山区村维持会、肃清敌伪特务组织和情报网,断绝敌人的耳目。政治上,发动对敌政治攻势,向日伪据点发宣传品、喊话、送慰问袋,在伪军中开展“红黑点”运动,做好事记“红”点、做坏事记“黑”点,争取伪军组织由亲日的一面派变为两面派、由两面派变为抗日的两面派。经济上,撤离敌据点附近的居民,与敌人开展抢粮斗争,让敌人吃不上交城山的粮、喝不上交城山的水、烧不上交城山的柴。文化上,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有计划地宣传教育群众,揭露日伪“治安强化运动”和“新国民运动”的反动实质,宣传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的成就和艰苦英勇的精神,增强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1943年1月至4月,八分区正规部队作战145次、民兵战斗121次,收复214个自然村,基本转变了山岳区对敌斗争严重的不利局面。9月18日,八分区交东支队与游击四大队和基干民兵夜袭敌盘踞4年之久的草庄头据点,全歼守敌,标志着八分区对敌斗争形势初步好转,敌进我退的被动局面转变为敌退我进的主动局面。

  在八分区军民“挤敌人”斗争如火如荼开展之际,1944年9月,由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爱泼斯坦、合众社记者福尔曼、英国路透社记者武道及美军观察组医生卡斯伯格少校组成的盟邦记者团抵达晋绥八分区,近距离观察八分区军民攻打汾阳、围困娄烦据点的战斗。“看到了八路军在英勇地作战,八路军有很多的伤兵,有大批的俘虏,人民在热爱着八路军。”“所有对八路军污蔑的谣言已被事实所粉碎”。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成员对八分区的访问,把解放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八分区军民“挤敌人”的英勇事迹传播到大后方和全世界,引起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响。

  八分区“挤敌人”斗争胜利的消息也不断传到延安。1944年9月30日,毛泽东致电吕正操、林枫:“请你们考虑,在其他各分区也令他们开展八分区那样的战斗,打出威风来扩大自己挤小敌人。”毛泽东的肯定进一步激励八分区军民的斗志,乔武、北格、晋祠……日伪据点一个个被攻克,1945年8月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杨云龙 (作者系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