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皎皎明月正当时 一封家书寄深情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记者 李涛 通讯员 张娇燕 2024年09月18日 10:46

  刚过去的中秋假期,有人因工作、学习等原因,身处异乡,没能回家团聚。有居民用书信的方式,把对子女的叮咛、对爱人的思念、对长辈的牵挂付诸笔端,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让我们伴着一轮明月,细细品读家书,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款款深情。

  安心工作 家里有我

袁倩茹(左)夫妻合影

  写信人:袁倩茹 妻子 37岁

  收信人:李琦 丈夫 39岁

  阳泉荫营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工

  亲爱的老公:

  展信安好。

  感谢生活,感谢有你。因工作原因,今年中秋你没有回家团圆,虽然早有预料,但心中还是难掩失落。

  执笔写这封家书,顿感时光流逝。我们结婚已有10年,不过,由于你的工作原因,大部分时间是分居两地。虽然有时我会向你抱怨,但其实内心懂你为家的辛劳付出。

  我和爸妈、孩子都很想念你。家中一切安好,有我在,你不必挂念。

  妈妈的血糖近段时期有所下降。医生说,适量吃粗粮,有利于降血糖。我给妈妈买了粗粮,换着花样做给她吃,她说很合胃口。等你回来,也做给你尝尝。

  中秋节,我给爸妈买了木糖醇月饼,你不用担心老人吃后血糖会升高。我还给老妈买了一个吊坠,当作节日的礼物。她戴上,乐得合不拢嘴,说这是一份惊喜。

  你一个人在外地,要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天凉了,早晚别忘了多穿点衣服。下坑作业,一定要注意安全。

  就写到这里吧,希望这封家书早点送达。我和爸妈、孩子,在家等你。

  妻:倩茹

  一切都好 不用挂念

李天娇给姐姐写信

  写信人:李天娇 妹妹 25岁

  (从运城嫁到太原)

  收信人:李天茹 姐姐 30岁

  亲爱的姐姐:

  见字如面。

  我今年嫁人啦,25年来第一次不在咱家过中秋节,你有没有想我?

  我记得去年中秋节,家里真热闹,爸妈做了满满一桌菜,都是咱俩爱吃的。中秋夜,我们吃着月饼,聊着生活。忽然,你开起了玩笑,与我争抢一块月饼,我满屋子追着你跑。看着两个女儿嬉闹,老爸拿起手机抓拍照片,老妈笑着说:“你们姐妹,咋还像两个孩子,啥时候能长大?”那时,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或许,在咱爸妈心里,你我永远都是需要被呵护的小孩子。

  时间真快,我和你一样,都长大了,各自组建了小家庭。“孝敬公婆,好好经营小家庭,遇到啥难事就告诉姐姐……”出嫁时你的叮嘱,我都记得,也是这样做的。公婆待我很好,你们不用挂念。

  太原、运城,相距并不远,你我却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时刻待在一起。但是,咱们的姐妹之情不会减少半分,一有时间我就回去看望你们。

  我不在家,你多费心,照顾好咱爸妈。你也要注意身体,不要总熬夜,代我向姐夫问好!

  妹:天娇

  勇敢追梦 为你加油

龙树琴(右)与儿子的合影

  写信人:龙树琴 妈妈 49岁

  收信人:李俊江 儿子 22岁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东方滨江大酒店实习生

  亲爱的儿子:

  见字如晤。

  今年中秋节的祝愿只能遥寄。你一个人在上海,吃住习惯吗?实习是否顺利?妈妈想你了,写一封信寄出,盼你早点收到。

  这个中秋节,你没回来,我和你爸挺不适应。你爸多次要给你打电话,问问情况。我劝住了,怕影响你,节假日酒店肯定很忙。

  22年了,你是第一次走得那么远。我们虽然不舍,但你长大了,始终要独自面对生活。你有热爱的专业,并为此不懈努力,只身前往上海学习厨艺。你的每一点进步,妈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你不在身边,家里挺冷清。记得去年,你跑进厨房,炒了几道刚学会的家常菜。味道真不错,比你爸做的好吃多了,我的饭量也变大了。看来,你在专业上没少用功,很有成效。饭桌上,你说出梦想:要成为一名厨师,烹饪出最美味的菜肴。我相信,你离目标越走越近,加油儿子!

  差点忘了说,最近咱山西的空壳月饼成了“网红”,很受欢迎。我知道你爱吃,买了不少,已经发了快递。收到后,别忘让大家都尝一尝。

  再唠叨几句,你别嫌烦。独自在外学习、生活,要少说、多做、多看、多思考。最重要的是,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妈妈给你的卡上又打了些钱,别委屈自己,把一日三餐吃好。

  遇到难事,要和家里联系。无论你身在何方,家都是你温暖的港湾,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妈妈:龙树琴

  注意添衣 保重身体

杨恩英给父亲写信

  写信人:杨恩英 女儿 37岁

  收信人:杨锡仁 父亲 86岁

  晋中市太谷区阳邑乡河西村

  亲爱的老爸:

  见字如面,抬笔问安!

  您曾说过,愿意一字一句读我写的信,比发条微信、打个电话,更能倾诉心迹。

  以往中秋节,咱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过节。今年很遗憾,我加班无法回家。好在有大哥、二姐陪您过节,我放心多了。

  记得小时候,每年中秋节前后,赶上村里收秋,是家家户户最忙的时候。咱家院子,会堆满金黄的玉米棒。我喜欢躺在玉米堆上,仰望星空,夜风习习,明月皎洁,鼻子里嗅着新鲜玉米的清香。很多年,没有这种体验了,真怀念啊。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您和妈妈总把月饼切成三份,分给我们兄妹仨。您二老说太甜,不爱吃。我当了妈妈,才有切身体会,您和妈妈说的“不爱吃”,其实是对子女的爱太浓。

  天气转凉,二老记得及时添衣,别着凉了。等我忙完这阵子,回去看您。

  女儿:英子

  安全第一 盼你归来

赵鸿燕(左)夫妻合影

  写信人:赵鸿燕 妻子 29岁

  收信人:高丽 丈夫 32岁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

  (在原平工作)

  亲爱的老公:

  展信佳!刚和孩子吃过月饼,仰望夜空一轮明月,我想给你写一封家书,记录此刻的心情。

  你成为一名铁路人,作为妻子,我是喜悦的、自豪的,但同时也是牵挂的。你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逢年过节不能给这个家应有的陪伴。结婚4年,从没在一起度过一个中秋节,只能在电话里互诉思念。

  我理解,正在工作的你,不光是我们的,更是万千乘客的。每个万家灯火夜,每个佳节团圆时,你和你的伙伴们都在为旅客忙碌。你们用铁路人的坚守,确保旅途平安。

  双方父母都很支持你的工作,说年轻人要努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虽然不能团聚在一处,但却可以共赏一轮明月。此刻,不知道列车窗外的月亮美不美,向外望去是怎样一番景色?

  请记住,你的安全,是我最大的期盼。爸妈、孩子身体都好,勿念!

  妻:鸿燕

  中秋节,玉园南社区举办了“共赏明月,遥寄深情”活动,组织居民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家书,将那些深埋心底不曾表达的话语,融入笔尖。家书中,一句句“愿你平安”“盼你归来”“保重身体”,流露着殷切思念和情谊绵长,是给家人最好的节日礼物。

  (图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