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新闻纵横

3年剪辑7部短片,收获最佳剪辑奖等多项殊荣,走上国际艾美奖红毯

山西姑娘巩银涛:光影下的匠心“剪刀手”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李霈霈 2024年05月06日 10:04

巩银涛(中)赴国际艾美奖红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电影创作的璀璨星空中,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曾断言:“剪辑,是电影创作的真正起点。”这句话,在山西姑娘巩银涛的手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巩银涛,一位在光影世界里挥舞“剪刀”的魔法师,她用敏锐的目光和细腻的手法,将一部部短片雕琢得熠熠生辉。其中,她耗时4个月、历经20次精心打磨的14分钟科幻短片《逆流而上》,不仅入围洛杉矶国际短片电影节,更斩获洛杉矶电影奖最佳剪辑等多项殊荣,同时提名纽约国际电影奖和独立短片电影节的最佳剪辑奖。这部短片不仅是她的毕业之作,更是她才华的初次绽放。

  25岁的巩银涛,拥有洛杉矶洛约拉玛丽蒙特大学的硕士学位,专攻电影制作与导演。近三年来,巩银涛在剪辑的世界里乘风破浪,除了《逆流而上》,还为《我》《一尾沉默的鱼》《地》等7部短片(其中两部还兼任导演)以及7部短剧和2个广告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如今,她在知名的海外短剧平台ReelShort担任剪辑师,继续用她的“剪刀”书写着光影的传奇。

  近日,山西晚报记者通过微信连线,采访了远在洛杉矶的巩银涛。她的微信头像是一个手持相机的女孩,每当快门响起,那是她在捕捉那些值得被定格的瞬间。而在她的现实生活中,那个按下快门的手,如今化为一双灵巧的“剪刀手”。

  谈及剪辑师这个幕后角色,巩银涛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每一个镜头的组合、每一个剪切点的选择,都如同在画布上挥洒色彩,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灵魂。我享受这种不断雕琢、不断思考的过程,当最终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作为光影世界中的一颗新星,巩银涛的职业生涯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用她的“剪刀”和才华,带来更多精彩绝伦的作品。

  《逆流而上》的反转,不仅在片中

  大银幕上,两个女人的氛围感拉满:

  被锁在房间的美女机器人,跟女主人一次次沟通、分享自己的思考,希望打破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隔阂,两人的情感渐渐拉近。此时,外人闯入家里,两个女人被电流击中倒地,才发现,她们竟是同类……

  第27届洛杉矶国际短片电影节现场,科幻短片《逆流而上》放映结束后,影院里响起了掌声,片尾最后2分钟的“反转”,让不少现场观众感到惊讶。这个“惊讶”的反应,正是巩银涛对这部作品的预期,观众与角色的“同频共振”,是对创作者最好的认同。

  带着一点新鲜、一点科幻、一点思考,《逆流而上》被不少影展注意到,入围、获奖,进入更多观众的视线。

  记者:短片结尾处的反转设置,还有两个女人倒地后没有用“上帝视角”而是用主观镜头拍摄,导演有什么用意?短片对标的是哪类作品?

  巩银涛:每次在大银幕上看到短片最后2分钟,都有点想流泪。反转的处理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观众是在跟着我设置的方向走。这部短片主要想表达女性之间的相互帮助、勇敢抗争,所以最后用的是“角色视角”,让观众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对标作品是《机械姬》和《末路狂花》,前者也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故事,跟我作品的题材比较像。后者是关于两个女人的逃离日常,跟我作品的灵魂比较像。

  记者:作为《逆流而上》的导演和剪辑,如何平衡这两个工作角色?

  巩银涛:两个工种混在一起确实有点难取舍。当导演的时候,有些镜头很喜欢,可能花费几个小时才拍到这个镜头。但作为剪辑,把这个镜头加进去可能节奏就不对了,剪辑师需要更理性的思考。

  ……

  显然,巩银涛身为剪辑师的身份在《逆流而上》这部短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她的创作理念与对剪辑的热爱在此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逆流而上》的拍摄虽仅有5天,但巩银涛在剪辑上却倾注了长达4个月的心血。从最初的素材标记、排序,到粗剪、更改、精剪、终剪,每一个步骤她都精益求精,反复推敲。为了追求最佳效果,她甚至“几乎每周都会出一版”进行修改“升级”,最终呈现出了令人惊艳的20个版本。长时间的剪辑让她对故事产生了疲劳感,但她总能巧妙地通过找寻新的观众反馈,重新找回对故事的敏锐度和新鲜感。

  与《逆流而上》一同入围洛杉矶国际短片电影节的《腹中胀气:起源》同样见证了巩银涛的剪辑才华。在剪辑这部作品时,她深刻体会到了剪辑他人作品与自我创作的不同,“我会与导演分享我的想法,但最终的决策权在于导演。作为剪辑师,我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尊重并理解导演的意图。”

  回顾自己的剪辑生涯,巩银涛表示,她涉猎喜剧、科幻、西部、浪漫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对奇幻、超现实风格有着特殊的偏好。她回忆,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部启蒙影片开始,她就对蒂姆·波顿导演的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大鱼》中的现实与非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法。她认为:“如果你相信故事,就会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创作理念深深打动了我。”从剪辑的角度来看,影片中的交织剪辑手法为她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逆流而上》中的“反转”效果不仅为观众带来惊喜,也让巩银涛在毕业后迅速找到在影视行业生存的另一个技能——剪辑师。她凭借对剪辑的热爱和不懈追求,在光影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从剪辑开始自己的电影梦

  看电影是“浪漫如云”,拍电影是“现实如山”。对于刚刚成为电影创作者的年轻人来说,一次落地实践才是入行的“第一课”。

  真正开始拍摄,如何租场地?水管爆掉怎么快速堵住?卡车轮胎爆掉后怎样把设备及时运到现场?妥协中如何保持作品的创意……巩银涛刚入行时的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落地后的电影成为一个没有那么浪漫的东西。

  技能显得尤为重要。电影职场,需要不断地升级打怪、技能叠加,生存是第一位,坚持是人人都在说但很难的一件事。

  记者:作为电影职场新人,你在与市场接轨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巩银涛:(学习)导演专业的人都知道,除了“导演”还需要有一门擅长的技能,来负担毕业后的房租。一般大家都是用别的电影技能赚钱,用导演技能花钱,就是赚电影的钱、花电影的钱。刚毕业很难以导演身份接到活儿,而且我也需要时间写剧本做储备。最初会接一些广告和短片,目前全职在ReelShort(海外短剧平台)做剪辑。

  记者: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电影选择通过Netflix(奈飞)等流媒体平台发行,人们的观影习惯从线下转到线上。在流媒体、短视频的冲击下,电影正在“电视剧化”。刚入行的你有什么切身体会?

  巩银涛:去影院看电影需要时间成本,在流媒体可以更快捷地接触新鲜的内容,随便打开就能看到。短视频的兴起,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是件好事,去年无数在洛杉矶毕业的电影专业的学生,靠短剧先在电影圈生存下来。

  我现在主要剪辑平台出品的短剧,每集一两分钟,竖屏观看。剪电影的时候讲究“细节”和含蓄的感觉,现在剪短剧主打“直白”,要快速吸睛、留足悬念,两者的剪辑思路和模式完全不同。对于这种改变,学院派进来人刚开始都很“挣扎”,时间长了就会找到自己舒服的一种风格。

  记者:拍电影讲究成本,如何在“生存成本”与“理想成本”的矛盾中找到平衡点?个人需要储备怎样的能量?

  巩银涛:与前辈、导师、同行见面后,大家都在聊一件事:如何坚持下去。大家都在说现在很难,但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我的导师完成一个剧本后,也一直在找投资,无论处于电影行业的哪个阶段,其实大家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喜欢,才会选择这条路。

  储备足以坚持下来的能量,就是从电影中获得满足感。

  ……

  巩银涛说,她也希望自己能在这个行业坚持下来,她的能量储备来自作品的认同感,“认真听我讲故事的人,在我故事中获得触动和力量”。

  2021年第49届国际艾美奖颁奖现场,巩银涛第一次走上国际艾美奖红毯,她根据新冠疫情期间在美国的见闻创作的短片《我》(《I AM》)获得了国际艾美奖“年轻创作者奖”;2023年第27届洛杉矶国际短片电影节上,《逆流而上》展映结束,散场人群中谈论着这部14分钟的科幻短片,表达着喜欢的理由。巩银涛也在人群中,她听着,此刻她是满足的。

  坚持的理由,需要自己寻找和坚定。

  喜欢蒂姆·波顿导演作品的巩银涛,正如她喜欢的导演的一部经典影片《剪刀手爱德华》的片名一般,在光影世界挥舞着自己的“剪刀手”,一路追梦。

(责编:鄢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