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新闻纵横

【家在黄河边】系列报道⑦太原:黄河落天 魂入山西

来源:太原日报社 2023年10月27日 17:41

  

  千百年来,九曲黄河奔腾向前,

  在山西境内一泻千里、呼啸奔腾而过,

  给三晋大地留下了波澜壮阔的美景

  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黄河画卷“晋”展壮丽

  黄河全长5464千米,在山西的流程为965千米,占黄河全长的18%。黄河山西段既有千里大峡谷,还有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既有黄河之魂壶口瀑布,还有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色;更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奇特现象。

  汾河穿城而过米国伟摄

  黄河山陕大峡谷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山西有12个县处于山陕大峡谷段。

  东西走向的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村急转为南北走向,奔腾南下千里,左吕梁,右陕北,两岸连绵不绝的千山万岭,把黄河夹在200米左右的峡谷内。黄河穿行峡谷之中,冲破层层陡崖束缚,穿山劈岭,蜿蜒而下,在千里峡谷形成偏关老牛湾、石楼黄河第一湾、永和乾坤湾等多处河山环绕的“黄河蛇曲”景观。

  河水进入吉县壶口,浊浪排空,如猛虎咆哮,似万马奔腾。只有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雄浑的旋律才能展现出动人心魄的黄河之魂。

  河津龙门是黄河大峡谷的出口,两山对峙,河冲其中,最窄处仅数十米,夹岸断壁,状若斧凿。黄河在壶口、龙门形成的壮丽景观,最能体现黄河的性格、象征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

  抗战时期,光未然由陕西东渡黄河,感受到了黄河壶口瀑布之壮美,创作了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的《黄河颂》。

  黄河的最后一个大拐弯出现在山西的南端,左中条,右华山,黄河在此成为“中华”的纽带,南北向的黄河由此东流,奔向大海。

  中条山地处晋南、关中、河洛三个地理单元的交会地带,中条山与黄河在此山水相依,成为河洛地区的西北屏障、关中地区的东北屏障。有了中条山、黄河,中原地区的气势才得以成全。

  九曲黄河,把最壮丽的千里景色留在了山陕之间。黄河与吕梁山、中条山为表里,形成典型的“表里河山”。

  黄河在山西与吕梁山、中条山联手构成了屏护华夏文明核心的天然屏障,在数千年的历史里,一直是中原的北大门。也正因为如此,在抗战时期,“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成为全民族的共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晋地黄河华夏“直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黄河在山西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之源,各个时期的文明遗址星罗棋布。

  西侯度遗址位于芮城县西侯度村,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芮城西侯度遗址火烧骨的发现,把中国古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到180万年前。

  芮城县匼河遗址距今约60万年,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遗址。

  襄汾县的丁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50万年至2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石器地点及遗址100余处,对构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起到了关键作用。

  吉县柿子滩遗址西距黄河只有2000米,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的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

  娄烦县汾河水库牛利敏摄

  襄汾县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将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年代至少前推了500年。

  尧王台遗址位于永济市城外山巅上,是尧舜禹三大古帝实行“禅让制”的见证地,是中华之魂、“公天下”、古代和谐社会的见证地……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形象地说:“小小的晋南一块地方,曾保留远自7000年前到距今2000余年前的文化传统,可见这个‘直根’在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重要地位。”

  处处成景处处有诗

  游山西,就是在读黄河文化的变迁史。

  这条大河犹如一条绚丽的黄丝带,串联起山西西缘的众多绮丽景观,孕育出蔚为大观的河东诗词,彰显出大河文明的璀璨旖旎,构筑出瑰丽多彩的晋地黄河文化。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后土祠位于万荣县黄河岸边庙前村北,是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轩辕黄帝在这里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历朝历代先后有九位皇帝二十四次来此祭祀。其中,汉武帝一生六次亲临祭祀,并留下千古绝唱《秋风辞》。

  “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是中国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说,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北周,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文人学士登临赏景,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就以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通过这里走入秦晋。金代诗人赵子贞的《题风陵渡》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场景。风陵渡位于芮城县西南端,处于黄河从北到南,继而从西折东的转折处。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来源:郑州日报)

(责编: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