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太原晚报》——我的良师益友

来源:太原晚报 2023年01月09日 07:25

  新的一年又到了,匆匆流逝的时光让我们不由感慨:《太原晚报》又陪您走过了一年。蓦然回首,我们也听到,对这份多年来陪伴在身边的报纸,大家有太多的心里话——

  我的精神家园

  李汝骠

  2000年9月,我从一所中学退休了,学校为退休教师订阅了《太原晚报》,每天阅读《太原晚报》就成为我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最初我关注的是国内外及省市的新闻,后来开始关注到了专副刊的各栏目,尤其是老年版的文章,我逐篇品读,兴趣盎然。

  2012年教师节前夕,老伴对我说:“你原来一直教语文,可以试试给《太原晚报》投稿啊!”在老伴的启发鼓励下,我尝试写了一篇800字短文《师生·挚友》,想不到竟然在《太原晚报》上发表了。老伴为我高兴,好友发来短信祝贺,文中写到的那位学生也来我家看望我。一篇短文竟能泛起一连串的美好涟漪,这是我所想不到的,这次尝试让我走上了爱好写作之路。

  从此我就更加爱读《太原晚报》了,后来学校停止订阅,我就自费订阅直至今日。2015年我的腿痛加剧,医生确诊为“双膝老年退行性病变”,出门走路都感困难,无奈向参加了13年的合唱团请了长假,心情消极失落。这时身边的《太原晚报》成为我的学习园地、精神家园、健康指南和交心讲坛,帮助我从病痛的不良情绪中走了出来。我的投稿多了,见报的篇数也多了起来。尽管我的文章缺乏文采,不够成熟老练,但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传递的全是正能量,《太原晚报》指导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写作道路。我感触最深的是,我把在报上发表的我的文章与我的原稿仔细对比,从文章标题、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直到文字词语甚至标点符号找差距,通过这种“对比学习法”,让我获益匪浅。

  咱太原人自己的报纸

  范德峰

  2001年我该评高级讲师了。当时我校隶属于铁道部。12月的一天,我与几名同事乘火车前往北京,接受来自北京、天津等地高评委的评审。我顺利通过,2002年元月取得印有铁道部印章的高级职称资格证。能够较为顺利地取得此成绩,我真是要感谢《太原晚报》。

  话还得从1996年说起。那年我第一次在《太原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内容写的是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把路上碰见的一个美国教师领到我家的故事。当时《太原晚报》的“天涯咫尺”版主要刊登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交往、在国外所见所闻等文章。记得那一次,我骑着自行车从坞城路去报社投稿,一周后文章就见报了。

  此后,我开始给各个版面投稿,陆陆续续有一篇篇文章见报。5年后要评副高级职称前,我出了一本文集《默耕集》,共25万字,其中三分之二还多的文章都是在《太原晚报》发表过的。能评上高讲,教学、论文、班主任、外语、参加教改等条件是基本要求,但是在个人专著这项上能够提交一本像样的文集,无疑增加了砝码。所以,我才会真诚地说:“是《太原晚报》与其多位编辑记者帮助我评上高级讲师。”

  这些年来,我还动员家人、推荐朋友给这份“咱太原人自己的报纸”投稿,他们都获得了惊喜。我们都热爱这份“服务市民生活、反映百姓呼声”的报纸。

  相依相伴五十载

  郝妙海

  周日,吃过早饭,我照例将一周的《太原晚报》摆到床上,并提个小椅子,在床前坐下来。然后便一张一张,将这些报纸全部再浏览一遍。目的是将该收藏的一一拣出来,其余的则归到旧报堆里。

  该收藏的报纸,第一位的,当然是刊登自己文章的那些了。我与《太原晚报》结缘,应是50多年前的事了。1971年,因“文革”而停止高考,失意返乡劳动的我无聊中,试着给当时的《太原报》开始投稿。不料,我的第一篇小通讯、第一篇小评论、第一首小诗歌、第一篇小散文,竟全部是一投即中,很快就登了出来。从那以后,我不仅年年订着一份《太原报》(后来的《太原日报》《太原晩报》),而且还结识了好多敬业的编辑老师。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这五十多年来笔耕不辍,且小有收获。据我粗略估计,至今,我在这张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少说也有近600篇了。而所有刊登我文章的报纸,我一张不缺,全都保存着。

  第二类该收藏的报纸,一个是刊载着可存起来读的精彩文章,或者是刊载着可存起来看的精美照片。从2005年开始,我将晚报上“天龙”副刊和“老年”版上的大部分版面,进行复印、分解、编排后,再复印到A4纸上。然后,编印目录,加上前言,分别胶装成书。这样处理后,我的书柜中便陆续增加了“文苑”“晋风”“情感”“往事”“闲趣”“语文”“地理”“记忆”等几十册因报而成的书。而那些报纸,我还原汁原味地收藏着。近几年,上了点年纪,精力明显有点不济,每年便只能挑最喜爱的文章辑一两本了。虽不辑为书了,但相关的报纸,我却仍要挑出来,收藏起来。至于收集漂亮的照片,是从2015年开始的。这些上了报纸的照片,不仅养眼,还记录了我所在的这个城市的四季美景和发展变化,以及国内外的一些大事件。辑存起来,随手翻翻,便可唤起脑海中无数的回忆。我把选中的照片剪下来,标上日期,再粘贴到A4纸上,集齐一年后,装订成册。

  一张报纸,相依相伴五十年,使我的每一天都更加充实,给我的生活中增添了无比的乐趣,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吧!

  十七年的情缘

  安淑媛

  2005年12月21日,我在《太原晚报》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爱唱歌的老伴》,从此与《太原晚报》结缘,开始了我的文化养老生活。

  在晚报各位编辑老师的鼓励、帮助下,我满腔热忱投入写作,到2011年发表了近50篇文章,尤其难忘的是2011年底,我成为晚报夕阳红记者。我第一次懂得了记者这个身份的严肃性与神圣职责,感到肩上有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我更加勤奋努力了,仅2012年一年就在报上发表了25篇文章,报道了社区里的好人好事、旅游趣事、家庭和睦的故事,我采访了老红军、烈士后代、太极拳达人,还有当年感动中国人物阿力木大叔等。

  朋友们看到我的创作热情也很感动,纷纷向我伸出友谊之手,赵玉兰老师邀请我加入文学团体——九九文学社,散文作家解贞铃老师介绍我加入山西省女作家协会,让我有机会接触许多知名作家和诗人,多次聆听文学讲座,从而丰富了写作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2012年4月,《太原晚报》举办《清风长留天地间》征文,我创作了小小说《应聘》,获得了三等奖;2014年,我的散文《三桥街的故事》发表在报上,荣获“太原故事美文大奖赛”优秀奖;在“书香三晋文明社会”报刊行活动中被评为“最美读书人”奖……

  我把多年来发表在各种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和诗歌经过整理、挑选,自费出版了两本书:《园丁心曲》和《书缘心曲》。文友和诗友们热情地给我赠诗、赠画、赠送书法作品,表示祝贺,唐渊诗社和九九文学社都为我召开了研讨会,大家在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给与我极大的鼓励。晚报的编辑老师们知道我出了书,也表示真挚的祝贺与鼓励。

  两本书的出版,在我们家中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全家人欢欣鼓舞,专门召开了家庭研讨会。戊戌年除夕全家十一口人欢聚一堂,人手一册《书缘心曲》,坐在客厅的沙发中,椅子上,每人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篇诗文朗读。书声琅琅,笑语盈盈。亲情、文化、温馨、幸福、美好汇成一股暖流缓缓流淌……

  感谢《太原晚报》圆了我儿时的记者梦,引领我走上文化养老的健康之路,让我的家庭充满文化气息,让我的退休生活绽放光彩。

  滋养心灵的一方沃土

  王安芬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太原晚报》等报纸已是我们工厂车间必备的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因了晚报的趣味性和亲切感,那些生动活泼的文字总是令我欢愉,更多偏爱的是副刊版面的小文章,短小精干,浓浓的生活化让你倍感清新。退休后,我继续订阅《太原晚报》,每天在家也依然与晚报相伴,看得更加起劲、认真,有些好看的图片和爱不释手的好文章就剪辑下来贴在一个大本上,便于经常翻阅。晚报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给了我充足的、丰富的营养,读罢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内心深处的感受。在女儿的鼓励下,我拿起笔抒发内心情怀………

  2010年6月8日,《太原晚报》刊登了我的投稿《饭盆里的青春岁月》,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上报,欣喜和激动不言而喻。这一篇小文开启了我的写作之路,让我从此信心大增。

  随后的十几年间,我沉迷写作,频繁地在《太原晚报》上发表小文。回忆父母的,记录往事的,弘扬身边美好的……每一篇文字的出炉无不渗透着编辑老师默默的付出,他们鼓励的话语、认可的赞赏、点睛之笔的评语,总是令我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

  2013年5月4日《太原晚报》刊登我的《承诺是金》一文,那是我表弟的真实故事。为了朋友的一句嘱托:“替我照顾妻子和三个孩子”,单身未婚的表弟接盘朋友妻子一家老小,辞去在县城当教师的工作,回家当了农民,一辈子甘心付出,从而成就了一个大家庭的幸福。文章见报后,很多亲人和街坊邻里才得知真相,他的义举成为美谈,传为佳话,让人深感欣慰。

  《太原晚报》让我找到了失散50多年的徒弟。徒弟从报纸上看到我的文章时,给编辑部打电话,就这样成就了我们半个多世纪后的师徒见面,那份感动与温暖至今永难忘怀。

  《太原晚报》不仅是一张有温度的报纸,更是我们家的一块精神沃土,时刻滋养着我们。品读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似乎是在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沉浸在读书看报写作中,可以让我摆脱世俗的纷扰,提升思想境界,让我的晚年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快乐。那份从容与美好也影响着身边的人。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