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图片新闻

一泓碧水入黄河

——聚焦并州系统治水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记者 任晓明 2022年03月26日 06:55

汾河景区白鹭飞 宿晓健 摄

  天刚蒙蒙亮,摄影师高秋生背上他的相机包悄悄走出家门,驾车一路向汾河湿地奔去。拍鸟至今七八年,高秋生已放不下这份挚爱。“啾”一声,清脆的鸟鸣划过天际,“咔嗒嗒”快门接续响起——对拍鸟人来说,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两种声音。目前,高秋生储存鸟图的2T移动硬盘,库存累计13盘。

  让水量丰起来

  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以水而荣,有了水,城便有了生机,有了水,城便有了活力。在完成汾河生态修复治理一、二、三期工程的基础上,全长约10公里的生态修复治理四期项目,去年10月1日亮相,烟波浩荡的自然风光与亭台楼阁的人文景致融为一体,颇具江南风韵。

  像浪花?像月亮?像鱼鳞?近来,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四期网红景点“鱼鳞叠瀑”吸引了不少游客,眼前确实震撼:在柴村桥段120米长的水面上,分布着23个半圆形的水台,酷似“鱼鳞”,4.5米的落差,冲出了层层叠瀑,尽显水韵之美。“在设计上,取自江南水乡的龙脊梯田和佛教的莲花宝座,寓意‘鱼跃龙门’。”汾河景区管委会宣传接待科负责人郭凡介绍,“柴村桥堰原先很简陋,四期工程对桥堰进行重新建设,在保留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景观效果。”远看西山叠翠,近看汾水流波,汾河景区以水造势、以绿造景、以野造趣,成为市民观绿、观鸟、观水的好去处。

  生态补水,让汾河景区波光潋滟。据了解,2008年至2020年,引黄工程已累计向汾河生态补水17.21亿立方米,促进了流域地下水位的回升,也提升了汾河水质。

  目前,汾河景区水域平均宽度300米,水面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蓄水总量约3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在城市中心设置了一座中型水库,在北方城市十分罕见。据观测,该区域的湿度要比其他区域提高10%至20%,温度要降低3℃至4℃。

  让水质好起来

  从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龙须沟”,到清水复流、绿色浓郁的生态带,在九院沙河旁居住了40余年的赵庆生深刻感受到“九河治理”带来的环境变化。“一到雨季,黑臭水裹挟着各种垃圾直接汇入汾河河道。”赵庆生带着孩子一边走一边说,“你看,现在清水复流,到处是景,孩子们总嚷着出来玩。”去年6月,虎峪河和九院沙河西延工程完工,污水收集直通西山脚下。九院沙河西延白家庄矿段,建设施工方特意搭建了一座人行天桥,以满足周边居民爬山休闲需求。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崔丽英,道出了城市问题水体的症结所在。按照“查、测、溯、治”原则,去年,市生态环境部门完成1378个入河排污口的确认与监测工作,排除220个排口,监测有污水外排的排口159个,进一步核查暂无污水外排排口999个。市城乡管理部门雨污分流改造管线长度达149公里,现有市政雨污合流制排水主线管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

  位于迎宾桥南2公里的汾河东暗涵,流水潺潺不息。城南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的20万吨的中水,由此进入汾河。目前,我市各大污水处理厂执行全国最严的污水排放标准,其中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3项主要污染物执行地方标准,排放限值分别比国家标准低20%、60%、20%。

  我市污水处理能力,正在加速提高。探访我市一南一北两大污水处理厂时发现,位于城市南部的晋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现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位于大同路的北郊污水处理厂,厂内机器轰鸣,数台大型旋挖钻机正加足马力展开桩基施工——这座华北地区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正在进行提质改造。“前者日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6万吨,预计6月底进水试运行。”市城市排水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潘会友介绍,“后者日增加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预计年底进水试运行。”

  在2020年消除劣V类水体的基础上,汾河太原段水质持续好转。今年1月至2月,我市6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3.33%。特别是汾河出境韩武村断面,水质与去年同期相比,主要污染物浓度化学需氧量从17.5毫克/升下降为15.5毫克/升,氨氮从0.82毫克/升下降为0.555毫克/升,总磷从0.208毫克/升下降为0.122毫克/升,分别下降11.43%、32.32%、41.35%。

  让风光美起来

  一川碧水清如许,两岸锦绣入画来。汾河岸边,成为大天鹅、黑鹳、白鹭、斑嘴鸭等远方来客返乡途中的“加油站”,165种鸟类在汾河景区迁徙或栖息——成群的鸟儿嬉戏、翱翔、追逐、打闹,构成了一幅美丽醉人、生态和谐、互利共生画卷,成为汾河水质提升的最好印证。

  春可眺落英缤纷,夏可闻虫鸣蛙叫,秋可观层林尽染,冬可赏雪雾松风。去年,汾河两岸还开通了滨河自行车道,让市民畅享一路风景。

  好消息不止这些。

  2月底,太原晋祠难老泉地下水位在线监测计量设施前,看着距离泉口出流仅剩1.9米的数据,市水务局水资源科科长张雪梅激动不已——晋祠泉域1994年断流,对比2008年水位降到距离泉口以下27.76米的历史最低,最新测出的这个数字,意味着泉水复涌指日可待。这并非毫无征兆:2020年春,蒙山景区干涸了30余年的寺依泉泉水复流,水质清冽;2020年年底,万柏林区窊流村内一座沉寂已久的老井内涌出清水……通过农村地区供水市政化,仅晋源区每年便可压采地下水637万立方米。一座清水润泽的城市,渐行渐近,太原人心中企盼的难老泉复流,或已不再遥远。

  今年,我市还将开工建设西山地表水厂。在打通超过13公里的输水隧道后,来自引黄工程扫石站的引黄水,将每日向西山地区供水20万吨,解决西山这一高海拔地区长期以来依靠自备井、坑口井、农村井开采地下水的问题。前不久发布的晋阳湖与风峪河、清水河、南部退水渠、太原古县城护城河“河湖连通”规划,提出打造山湖一体、河湖连通、古今交融、人文与自然交相呼应的城市会客厅,让晋阳湖水“活”起来。而今,中水回用也率先破题:全省规模最大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再生水回供清徐经济开发区项目,4月将实现通水运行,日最大供水能力可达11.5万吨;更大规模的中水回供“九河”,也在酝酿中……

  人类逐水草而栖居,水草亲太原而锦绣。

(责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