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肚子不饿,却总忍不住想吃东西。尤其是加班、追剧、逛街、无聊,甚至心情不好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情绪化进食
的形成原因
其实我们是想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缓解压力,或者奖励自己。
高糖、高热量食物会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使得多巴胺分泌增加。心理学研究表明,激活奖赏系统的行为都有可能被重复,当心情不好时,第一个冲动就是找吃的,这就是情绪化进食,但奖赏系统的过度激活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对高糖食物的需求和耐受性增加。
如何区分正常进食和情绪化进食
1.情绪引起的饥饿往往突然出现。真正的饥饿相对缓慢,吃东西的冲动也并不是特别强烈(除非很久没有吃东西了)。
2.情绪化进食多喜欢特定的食物。情绪化进食一般渴望高热量食物,如冰激凌、蛋糕、披萨等食物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真正饥饿时,一般不会挑食。
3.情绪化进食往往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行为。情绪化进食时,即使吃饱了,也没有满足感,所以经常吃到撑,使人不舒服。真正饥饿时,胃被填饱了,人就会感到满足。
4.情绪化进食之后往往会感到后悔、内疚。如果吃完后感到内疚,可能是因为自己内心清楚吃东西不是为了能量需求。
长期情绪化进食的危害
偶尔用食物来提神、犒劳自己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但如果吃东西变成面对负面情绪的主要机制时,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因为情绪化进食时,会倾向于吃一些甜品或者不健康的食物,长此以往,会出现肥胖、脂代谢异常等疾病。
情绪化进食是用食物来满足情感需求,而不是身体的能量需求,虽然可以暂时压制不良情绪、缓解无聊,但不能解决情绪的问题,反而会使情绪变得更糟,还会因为暴饮暴食而感到内疚。
如何控制情绪化进食
1.消除压力:瑜伽、定期锻炼或深呼吸都有助于减轻压力。
2.转移注意力:在你想吃东西时,可以做些其他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如和朋友聊天、打球、散步、读书、看电影、逛公园等。
3.细嚼慢咽:饱腹信号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传递到大脑,吃得太快会错过身体发出的饱腹信号,也会错过食物的口感。
4.保证良好的睡眠:如果睡眠时间不够,身体会渴望含糖食物来补充能量,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控制食欲。
5.持续节制,偶尔放纵:多吃健康食物,少吃零食,如果想吃零食,尽量放在两餐中间,选择低热量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经常出现难以控制的情绪化进食,暴饮暴食并伴有痛苦体验,这可能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调节行为,应积极求助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