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你真棒”“你最勇敢”……目前,我省3-11岁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但也有些小朋友尤其是低龄幼儿,常会出现因怕疼哭闹,拒绝接种的情况。12月6日,省儿童医院精神卫生科医生崔佳彬支招,幼儿害怕打针是本能反应,学校、家庭、医疗机构可在疫苗接种中营造人文关怀,让打疫苗不再“呜呜呜”。
接种疫苗前,看看动画片,在笑声中发现“原来,大家都怕疼”;表现勇敢的宝宝会获颁“小小勇气奖”;实在怕疼就搂紧妈妈……近日,在省实验小学中车分校学生新冠疫苗接种中,省儿童医院精神卫生科全程助力,让孩子们在舒缓的情绪中,接受疫苗接种。
“人有自我保护的本能,痛会激起人的反应机制,即便是成年人面对打针输液有时也会害怕躲闪。”崔佳彬称,成人应理解幼儿害怕打针的本能反应,不要欺骗孩子说打针不疼,当孩子因害怕哭泣时要给予鼓励或拥抱。
对于学校而言,崔佳彬建议,疫苗接种之前可以集体组织孩子们观看动画片或绘本故事,帮助孩子们了解打疫苗的作用;在疫苗接种场地摆放一些卡通人物、毛绒玩具;在接种疫苗后给予鼓励,奖励其勇敢接种疫苗……这些方式都有助于帮孩子做接种疫苗的心理建设。医生还表示,儿童疫苗接种过程中不要要求绝对效率,给孩子的情绪反应一些时间和空间。
同时,陪同的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认识疼痛的感觉,不哄骗孩子打针一点也不疼,告知孩子疼痛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绝不能用“别哭!别闹!不疼!不打针,妈妈生气了啊!”等命令式的话语,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加重其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