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山西新闻

泽州下町遗址考古发掘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

土层之下,感知家乡文明史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陈辛华 文/摄 2021年09月12日 07:31

      考古工地是什么样子?考古工作者是怎样一铲子、一刷子从泥土里发掘出文物的?

  9月11日,泽州下町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公众开放日活动上,中小学生在考古现场,通过考古知识学习、亲手体验互动、专家面对面解读,了解考古的真实面貌,“触摸”了家乡文明史。

  亲身体验考古发掘背后的细节和故事,拉近了考古与普通公众的距离,也让年轻一代更多关注考古,提高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增加保护珍贵文物、传承灿烂文化的自觉。

  我省又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现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泽州下町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武俊华,介绍了该遗址发掘情况。

  下町遗址,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新发现,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下町村西南,为配合晋阳高速改扩建项目于2021年6月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清理发掘灰坑120余个、陶窑2座、竖穴土坑墓5座、瓮罐葬1座、房址1座。时代涵盖仰韶、龙山、二里头、东周等多个时期,其中龙山、二里头时期的堆积最为丰富。

  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陶器数量最多,器类有盆、罐、瓮、碗、钵、豆、鬲、甗、斝、鼎、尖底瓶、纺轮等,纹饰有绳纹、弦纹、线纹、网格纹、附加堆纹、素面等。石器有石铲、石刀等,骨器数量较少,如骨针。兽骨种属主要有鹿、猪、狗、羊等。

  此次开放日活动,展示的就是遗址遗迹及出土遗物。武俊华介绍,“目前已发掘完80%的面积,历史遗存丰富,是晋城历史上第二次史前时期遗址发掘,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体验土和汗凝成的考古现场

  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来自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雨露工程”的中小学生,步入发掘现场,近距离参观。专家指导下,部分同学亲自动手进行了考古发掘。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薛新明、田建文、武俊华、赵辉等专家,逐一详解遗址发掘、出土器物等考古学专业知识,同学们展现出浓厚兴趣,不时提出问题。比如,“这个并排墓是夫妻墓吗?”专家解释,那个历史时期还没有夫妻合葬的葬俗。又问,“标注的灰坑是什么?”专家解答,灰坑是发掘中常见的遗迹,因坑中填满灰色土壤,所以叫灰坑,古人们在坑中倒垃圾,简单理解就是现代的垃圾场。

  同学们看到了很多出土的陶器残片,通过讲解,懂得了文物工作者正是从这些海量的、完残程度不一的文物里,仔细地辨识着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整理着祖先的灿烂文明。现场体验和互动,让同学们直观理解了文物考古的艰辛和不易,也明白了一件器物在经历了数千年风雨后,能够呈现在大众面前,是走过了多么长的一段路。

  本次公众开放日活动,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晋城市文物局主办,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泽州县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梁宪亮表示,“在考古发掘现场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通过各位专家的现场解读,让群众和青少年学生更多了解考古,了解家乡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起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