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病房
有一位防护服上写着
“山西刀削面”的护士
正忙碌地护理着病人
测体温、喂药、抽血、发放饭菜
……
她,就是来自山西的姚燕琴
她已经在这里连续工作了近半个月

姚燕琴是山医大二院的主管护师
是山西省第十一支援湖北医疗队
山医大二院第七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成员
2月18日,她跟随医疗队
从太原出发
千里驰援武汉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
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武汉市的重症定点医院
山西医疗队147名医护人员
入驻武汉市肺科医院
整建制组建了11层一个新病区
并和武汉市肺科医院联合接管
12层一个病区
2月21日11层新病区开始接收病人
从那天起
姚燕琴就一头扎进了重症病房中
跨越17年的“守护”
疫情发生后
听说医院要选派医务人员去武汉
“我要报名去武汉!”
第一时间
姚燕琴的脑子里就蹦出这个念头
她马上向领导请缨
要求上战场

17年前非典疫情暴发的时候
姚燕琴工作的山医大二院是定点医院
她当时在呼吸科工作
发热病房成立后就马上进入了发热病房
和非典的战斗中
她一直奋战在第一线

姚燕琴说:
“我是党员,有非典时的工作经验,
有呼吸科和发热病房的工作经验,
我想在国家需要我时,
尽自己的一份力。”
17年前,她在非典的战场上
17年后,她再次走上新冠的抗疫一线
开启一场跨越17年的“守护”
剪掉伴随15年的长发
白色战袍下
姚燕琴也有一颗爱美之心
一头瀑布般的及腰长发
伴随了她整整十五年
常常引来别人的羡慕和赞叹
姚燕琴格外爱惜

为了缩短穿脱防护服的时间
方便工作、减少感染的风险
虽然有很多不舍
姚燕琴还是忍痛剪掉了
浓密黝黑的长发

看着自己的短发新造型
姚丽琴有点想哭
她安慰自己
待到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时
还可以再将长发留起
护士的眼睛,比星星还亮
在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病房工作的每一天
姚燕琴和同事们
都是提前两个小时就出发
才能正点接了上一班的同事
很多班次都不能正点吃饭
记者采访姚燕琴的当天
她就是早上吃过饭后
只能等晚上才吃第二顿

姚燕琴和同事们
每天都会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
戴上手套和护目镜进行护理工作
她们每4小时换一次班
加上穿、脱防护服和交接班的时间
一个班上下来就是近6小时
为了不浪费防护服
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很多同事穿上了纸尿裤
吃饭时
她们也会选择含水分少的食物
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

在厚重的防护服下
患者看不到医护工作者的相貌
只能看到她们的眼睛
姚燕琴说:
“我要用目光和微笑给患者
最温暖的力量”
无论多忙多累
她都努力给每一个患者
一双微笑的眼睛

一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说:
“说星星很亮的人,
是因为没有看过护士的眼睛。
最怕的事和最开心的事
在重症病房里
很多患者告诉姚燕琴
他们的家人也全都被隔离了
患者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
而是家人的安危

看着为家人担忧的患者
好多次,姚燕琴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为了不弄湿防护服
她强迫自己把眼泪瞪回去
她说,最怕的事情
就是听到患者的家人也确诊了
更怕看到患者生命告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

看到刚来时戴着无创呼吸机的患者
经过医生和护士们的努力
可以脱离呼吸机
可以下床活动
是姚燕琴和同事们最欣慰的事

每当她们所在的病区有患者出院时
就是她们最开心的时刻
一位患者拉着姚燕琴戴着手套的手说:
“你们山西人都是好人,
我特别感谢你们。”
姚燕琴说,那一刻
感觉所有的辛苦和劳累都值了
两座城,一家人
怕父母担心
接到出征通知后
姚燕琴没敢第一时间告诉父母
直到出发前才给父母打电话
军人出身,同是党员的父亲
迟疑了一会儿后
坚定地说:
“作为医务工作者,作为党员,
国家现在需要你,
你就应该冲在最前面。”

爱人和孩子虽然担心
也很支持姚燕琴的工作
上初中的女儿
默默地帮妈妈收拾行李
和爸爸一起去机场为妈妈送行
还用心地搜集整理妈妈每一张照片
制作成小视频为妈妈加油

从姚燕琴去了武汉后
武汉成了她父母、爱人、孩子
最关注的城市
他们每天关注武汉的动态
看武汉的天气预报
姚燕琴休息时
手机视频通话
会把两座城里的一家人紧紧连在一起
家人、同事、朋友们的关心和支持
给了姚燕琴最温暖的力量

真情温暖你我,大义守望相助
正是有无数个像姚燕琴一样的“白衣战士”
不顾生死、千里驰援
用生命筑起了
我们和病毒之间的“防护线”
才有了越来越多的出院患者
才有了不远处的胜利曙光

愿春暖花开时
姚燕琴能留起她心爱的长发
去看武汉绚丽的樱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