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今日热评

郁郁文脉 于兹繁盛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太原日报评论员 2021年02月19日 17:55

  文物之盛,在其精美,更在其折射的时代精神。

  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经春晚舞台光大,从文物幸事一变而成国家民族盛事、民众乐事。中华文明绵延赓续数千年,留存至今的“国宝”灿若星辰。这件凿刻于隋初的佛首,何以引发如此广深的共情?关键词当在“回归”二字。国运衰微,怀璧即是其罪;盛世繁华,遗珠亦可召归。正如力促佛首“回家”的张荣先生所言,让国宝回家,让更多的祖国文化遗产回家,祝祖国日益强大、繁荣昌盛!非只是残像补全,那是穿越苦难屈辱,历经百年锤炼、接力锻铸、重现光辉之民族尊严和文化自信。

  厚势之成,肇自涓滴。此次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从日本回归,虽是百年来首次,但近年来文物归来的美事,也非孤例。美国华裔王纯杰夫妇2016年以来两次捐赠云冈石窟造像,盛唐石刻艺术杰作邓峪石塔塔身2017年由台湾中台禅寺捐赠回归等等,文物所附载的文化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散发出人类共通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如巫鸿教授所说,这些造像……成为推动历史教育和促进跨文化理解的重要载体。同时,从2020年9月14日监测到拍卖信息到12月12日佛首安全运抵北京,主动有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既维护和适用国际公约体系,也助推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为至今流失异域的160余件天龙山造像,乃至浩如烟海的各国“国宝”,开拓复归之路。

  郁郁文脉,于斯为盛。佛首回归而有亿万关注,是天龙山石窟之幸,是太原之幸,是山西之幸。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山西表里山河,“国保”数量居全国之首、唐代木构冠绝全球,更兼民族融合的主要场域,这殷殷嘱托更是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于省城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汾水之畔寄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为446万太原人擘画出曼妙愿景。如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文物、文化、文明的生命力,此前天龙山石窟数字化展览、今时第8窟佛首造像隆重回归,乃至西山文化带、晋祠-天龙山景区的打造等等,已为文旅繁兴大开局面,正宜借势精进、更上层楼。用时代之光烛照文物之美,才能打通“古为今用”抑或“洋为中用”的津梁,也可藉此拓宽文化、旅游、科技乃至新兴产业发展的通途,更由此纳百川而汇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美与共,以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滋养,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责编: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