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特别关注

“优质地铁”是如何建成的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陈剑 2021年01月04日 07:49

  太原地铁2号线,几乎具备以往铁路建设中技术标准高、施工专业全、专业接口多、作业时间短、交叉施工难等所有特点与难点。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本就紧张的工期更加紧张。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申请延期,要么按期开通。”中铁电气化局太原地铁2号线总包部经理向伟选择了按期完成:“关键时刻,央企就是发挥‘顶梁柱’作用的。”

  在太原地铁2号线的建设中,由于工期的缩短,要想“轨通”“电通”等节点目标按期实现,势必造成轨道、供电系统环网、通信、接触网等多个专业大面积交叉作业,这成为推进施工进度的“拦路虎”。

  “要通过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以创新为内在驱动,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在太原地铁2号线保开通会议上,中铁电气化局副总经理、保开通领导小组组长李争科强调。

  在轨道铺设专业,首次在2号线正线施工中采用新型轮胎式铺轨机和全自动混凝土布料机,施工效率提高2倍多,进度从每天50米至75米跃升至100米至150米,比预定轨通日期提前15天完成。采用的新型作业法,不仅减少了安拆走行轨的时间,节省走行轨和支墩等材料,缩短了施工准备时间,而且由于新型设备对隧道空间的适应力更强,针对抢工施工作业面狭窄,能迅速形成施工生产能力。

  其他专业也通过创新找到了突破口。“全线大大小小变电设备300多台,最轻的6吨,重的能达20吨,按老办法轨行车运输根本等不及!”如何快速将变电设备及时运送到各个站点,成为系统集成项目部总工刘志兵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轨转站运转设备的研制》被迅速列为科研课题。从2月份确定课题,到研制的轨转站运转设备成功运输了供电系统配电变压器、40.5kV开关柜等设备,仅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运输成本,而且由于轨转站运转设备使用电瓶驱动,还减少了车辆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更加绿色环保,此项技术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太原地铁2号线是国内首条以全自动FAO模式开通的运行线路,联调项目部发挥专业技能,将上百条运行场景,灵活拆分成107项设备功能调试,先实现各相关功能,再将设备与人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全自动运行的调试;通信、信号、机电、供电四大专业,一座控制中心、一座车辆段、23座车站,数十万点位,联调工程师用专业技能,提质增效,在工期节点前扫清各种运营障碍。

  作为电气化行业检测标杆,检测中心以顶尖技术水准,全力支持太原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设计研究院BIM中心,以运维为导向,搭建全线机电全专业模型,包括22座车站、22个区间、2座沿线主变电站、1座车辆段的暖通、给排水、动照、供电、通信、信号、气灭、门禁、装修等14个专业的运维级精度BIM模型以及全线机电设备族库。立足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助力太原地铁2号线打造智慧地铁。

  据统计,在太原地铁2号线建设过程中,先后实现技术创造与创新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待发证3项、隧道内消防用球墨铸铁管支撑系列13项,有效解决了许 多“老大难”问题。创新,在太原地铁迸发出巨大潜能,激发出无限活力。

(责编:马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