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一座城,可以有多种方式,我们从步行到地铁,是行走方式的变化,也是时间的距离。
太原地铁开通首日,十几万人坐上地铁,从西桥到尖草坪,在瞬间的呼啸中,抵达城南或城北。这样的行走,是在地下,是在地下穿越过2500年,也是穿越过人类文明史的万年光阴。
一站一景。如果你看到一个青铜鸟尊,你不要惊讶,这件出土20年的鸟尊,回眸凝望的是晋阳城在汾水边的崛起。如果你看到唐朝的宫殿,也不要惊讶,并州是唐朝的“北京”,是李氏王朝的龙兴地,这样的宫殿大气辉煌,带有1000多年的木作痕迹。如果你看到关羽大神,卧蚕眉、枣面长髯、青龙偃月刀,你也不要惊讶,这不是河东,但由人到神的传说,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义薄云天,气贯长虹。如果你看到两座塔像望远镜一样,在墙上时隐时现,你也不要惊讶,那是傅山的爷爷傅霖建造的砖塔,由砖塔而开出了400多年的花。穿行在地下,每一处都是新的,又都是旧的,新的是科技,旧的是时光,旧光阴、旧故事、旧传说、旧历史赋予新科技以人文之魂。享受着出行的便捷,却更多地体味着表里山河的时光积淀,体味着2500年太原建城史的文明。
是地铁,又不仅仅是地铁。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只会走,用两条腿走,走出丛林,走出原始。即使到今天,人们还是选择了最原始的方式来健身。而那时的太原,还是一片沼泽,没有城垣,没有街巷,也许有台骀的身影,但是朦胧得看不清楚。
西周时期,人类发明了马车,也就有了交通工具。若论舟的起始,很早很早,可有了舟的文献记载,依然是在周朝。那时太原属于晋国,周成王桐叶封弟,开启晋国时代。车舟载着周王朝的诸侯们碾压过历史的尘埃。晋国称霸过、衰落过,是华夏民族不能忽略的一段过往,太原随着晋国历史一起沉浮。君不见,青铜鸟尊,是那样威严又那样精美。
自行车发明于1791年,都说中国是自行车王国,但发明人不在中国,在法国,人类进入半机械时代。人类在两个圆圈的旋转中,走向更加文明的时代。那时是乾隆五十六年,这位“十全老人”带着我们这个国家一步步走向衰弱。那时已有山西省,太原为九府之一。
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造出了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工业革命开始了,工业社会来临了。蒸汽机带动了铁路行业和轮船行业的发展,西方国家凭借着这样的工业红利,迅速扩张,掠夺。而对工业社会的巨大威力一无所知的清朝皇帝和朝臣们还在晕乎着,双塔在太原城的东南方冷冷地注视着。
再之后,人们又发明了飞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行走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在文明程度很高的城市,在人口拥挤的城市,不得不说,首选还得是地铁。
英国首先于1863年在伦敦建成地铁,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地铁建造。我国的第一条地铁在北京,1977年开始载客,那时改革开放在即。接着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成都、沈阳、重庆、西安等城市都有了地铁,人们从地上转入地下,可利用的空间增大,人类前进的步伐加快。
终于,太原的地铁也开始运营了,2020年12月26日,注定要载入太原历史的一天,地铁满载着太原人民的欣喜与满足,一次次呼啸着,短时间穿越一座城,这是我们要追上世界文明的一大步。
坐地铁看景,就是看太原2500年建城以来的长足历史;跨越过步行、骑车、公交、地铁的方式,也就跨越了从赵国定都晋阳直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宋、元明清的千年时光。历史与现实交织,人文与自然荟萃,每一步每一时都有山西人千年的贡献、千年的浩歌。
当晋祠唐槐周柏、双塔与牡丹、万里茶道上的关帝庙、太山的佛骨舍利子、蒙山大佛的幽静禅意吸引你时,你在太原的出行方式又多了一种,会快捷很多。也许你进入地铁时会和我想到的一样,在“衣食住”之后,体验“行”的变化。
城市的地铁是一样的,但文明的切入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才是这座城市新的打开方式。 在太原的地下穿行,一眼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