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推进街面商(门)店牌匾美化工作部署会。会议要求,门头牌匾应该充分体现各商铺原有特色和风貌,展现城市文化和美感,不搞“一刀切”、千篇一律。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美化市容”,将商店招牌换成统一字体、字号和色调,甚至将街道装饰出“清明风”“殡葬风”,引发市民不满,也引起舆论争议。换招牌的歪风,说明一些地方的城市管理存在“一刀切”问题。
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这启示我们,在如何对待商铺招牌的问题上,也要防止“一刀切”的形式主义。
加强城市管理和保证城市文化多元发展,并不对立。实际上,加强对招牌的城市管理有必要性。当下,不少地方招牌破烂不堪却无人管理,招牌内容信息杂乱令人眼花缭乱,招牌与城市风貌、历史风貌不相融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方还曾出现招牌由于缺乏管理砸伤行人的情况。但是,加强管理不能陷入形式主义,不应把所有招牌字体字号都格式一致、千篇一律,而是应在一个主基调下允许商家有个人审美的发挥;不应以某一部门、某一领导的意志和判断为标准,而是应充分尊重专业设计和专业审美;不应“一刀切”地让一条街整齐划一进而“便于管理”,而是应将管理重心放在如何展现商业特色、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
招牌的管理看似小事,却考验政府社会治理的水平。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强对招牌的管理,初衷是为了让城市居民更安全,让城市环境更美好。但如果这种做法最终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吐槽,这样的治理工作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一项好的公共政策不仅要具有高度和力度,还要体现出深度和温度。如今太原市提出,门头牌匾应该充分体现各商铺原有特色和风貌,展现城市文化和美感,不搞“一刀切”、千篇一律。市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门头牌匾美化工作。市文联将优选一批省内外书画家参与门头牌匾美化工作,为我市的门头牌匾提供“私人订制”。这一系列举措,正是对民意的呼应,理应为太原此举点赞。唯有如此,城市的记忆才能留住,文化的根脉才能延续。(李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