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小学高年级开学。全市所有的中小学校都开启了复课状态。经历了3个多月的漫长网课学习,孩子们终于回到了校园。回到久违的校园,见到思念已久的老师同学,一切都倍感亲切。这场疫情,让所有的教育参与者,感受到了教育不同的体验。
我的校园——你让我从抗拒到思念
进山中学高二学生袁梦很喜欢不用去学校上课的生活。袁梦的爸爸妈妈都是医生,整个疫情期间一直在发热门诊工作。袁梦住到了爷爷家。袁梦说:“每天上网课,奶奶就坐在旁边看书,我特别喜欢这种安稳。而且我学习比较自觉,网课期间在家也能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我甚至觉得继续在家里上网课就挺好的。但是每次老师在朋友圈发学校照片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点开放大了看,我想看看我亲爱的校园。我没发现,原来我内心如此思念学校。”
而袁梦的同学张怡则直言太想回学校了:“我们是社会的动物,我们需要在群体中彼此激励的感觉。回到学校,同学们都立刻进入了学习状态。看到大家都在好好学习,我就更有学习的动力了。”
为人师者——传授知识更要传递情感
姜山是进山中学高二年级的组长。他是班主任,还带着两个班的化学课。疫情期间,每天对着电脑讲课,是他当了20年老师以来最没激情的一段时光。
姜山盼着开学,盼着回到正常的课堂,“平时在课堂上讲课,我能看到学生的眼睛,我们在彼此教和学的过程中会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传递,进而生成全新的知识和感受。学习是知识信息传递、体验和感受激发以及情感交流共鸣的完整过程。这样的过程中,教育才能完成灵魂对灵魂的影响。对着电脑讲课很简单,只要按照教学预设讲就行。但失去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只剩下知识传授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我想念我的学生们,看不到孩子们的眼神,让我感觉教育残缺了一样。”
“一座房子一个家,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拼搏奋斗的日子恍如昨日,这里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家。”这是太原第二外国语学校赵静老师在开学当天发的朋友圈。
赵静是高二的语文教师,她的感触更感性:“愿所有的坚持都不被辜负。一场疫情,让这个‘超长’寒假整整延期了三个月。一场疫情,让我和我的学生们见面的日子推迟了近100天。三个月的线上教学,我们的课堂,从未离开。”赵静坚信,每一分付出,都会带来结果。但是回到课堂上的她,多了对职业的坚定,“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我感受到更多职业幸福感。”
师生关系——我们的心靠得更近
2020届高三年级,注定将与众不同。3月25日,进山中学校长吴裕民和学校100多位老师500多名高三学生一起封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上六时起床到晚上十一时半休息,老师和孩子们都在一起。小班化教学,一个班要分拆成两个班授课,一堂课老师讲两次,工作量翻倍,很多老师一周课时高达24节课。
服从防疫安排,这是每个人内心的声音。耿宝俊老师的爱人怀孕即将生产,吉红俭老师旧病复发,贺小娟老师的爱人生病住院……很多老师都有困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离开。吴裕民说:“我是生生地把这些老师赶回家的,照顾好家人,照顾好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工作。”而上百位教职工,放下小家,在学校里安心陪着学生。
高三学生李艳特别感谢这段封闭学习。“这段时间我成绩提升很快。之前在家里一个月的网课,我效率不高,拖拉磨蹭,我对自己的复习状态很不满意。父母也跟着着急,他们的唠叨让我压力更大,特别盼望着回到学校。复课后,有老师的耐心陪伴指导和及时答疑解惑,状态很快就调整好了。”
老师们的付出,学生都明白。4月12日,高三休息一天。当天晚上吴裕民被邀请到初中部参加活动,当他和老师们走进教学楼时,学生们忽然打开了手里的小台灯伴着歌声向老师们表达感激。吴裕民说:“那一刻,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你们的歌声是最真诚的祝福和鼓励。”
线上线下——开启教学新模式
疫情对教师最大的改变,就是网上教学。三个月的线上课堂,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手段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过去很多老师不会做PPT,如今PPT、视频、直播、网络教学成了所有老师的必备技能,甚至很多老师笑称自己是十八线主播。
姜山认为,虽然网课有各种问题,但是其优势也非常明显,可回看可复制可无限次使用,网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有效解决分层教学的问题。
他介绍说:“过去老师要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难度很大。而把每个知识点都录成网课,有需求的同学主动上网学习,遇到问题再来问老师,那教学效率就能极大地提高。而且老师一次录制就能供学生自由地学习,极大地节省了老师的个性化辅导时间,也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未来网课和传统课堂结合的教学方式,一定能给教学带来更多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