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特别关注

地铁建设者唐伟轩:与城市一起“成长”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李涛 2020年01月09日 06:54

  太原地铁,不仅是市民所盼,更凝聚了无数地铁建设者们的辛勤和汗水。33岁的唐伟轩是一名地铁项目总工程师,阔别家乡陕西来到太原修地铁,是2号线一期各个工地上最年轻的项目总工,曾连续两年被太原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评为“太原地铁建设先进个人”。他在工地的一天,从寒风中的忙碌开始;他在太原的四年,与这座城市一起“成长”。

  工地“排雷兵”

  2020年1月2日,户外寒气逼人。早上6时30分,记者驱车来到中铁十七局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202标段项目部。

  “好,我马上过去。”见到唐伟轩时,他刚接了个电话,准备到通达街地铁站的施工现场,处理一个突发状况。

  他戴上红色安全帽,拿上卷尺,裹了裹工装外套的衣领,赶往工地。

  10分钟,到达通达街地铁站工地,走得太快,记者身上冒出一股汗。

  这是通达街站的1号出入口,正在做支护结构的灌注桩作业,但施工器械全停在那里。

  “咋回事?”“钢筋笼放下去了,混凝土现在还没运过来,已经两个小时了。”现场的技术员说,已经在灌注桩里放入了钢筋笼,浇灌混凝土后,就完成了一个钢混结构的支护桩。不过,混凝土却“迟到”了。

  “啥?车辆调配不开?赶紧想办法,再耽误下去,肯定要塌孔,钢筋笼被埋就麻烦了……”1.85米的个头,戴着眼镜,谈吐间显得文质彬彬,唐伟轩站在工人队伍中挺显眼。

  他掏出手机,打给工地物资部、混凝土厂家,一番催促。 半小时后,一辆辆混凝土罐车驶入工地……

  突发状况常见

  7时50分,唐伟轩返回项目部,匆忙吃了早饭,又给各个工区负责人交代完当天的任务及注意事项,随后跑到通达街站的工地巡查。

  “两座车站正在施工的是通风口井、出入口,与此前的车站主体施工、隧道盾构相比,体量不算大,却有六个分散的施工点,其中要开挖四处深基坑,依然不轻松。”他说。10时20分,1公里外的化章街站工地传来消息:基坑围护桩一处缝隙中出现流水。

  “流出的是清水?”“浑浊的。”“启动应急预案没?”“启动了。”放下电话,他心里有底了:情况不太糟。

  他步履匆匆,很快赶到化章街站2号出入口基坑处。下到基坑底部,他弯腰细看,又用手摸,马上作出安排:在围护桩之间塞棉纱,在出水处插入软管引流,再用快干水泥封堵。 “这种情况常有,因为太原的地下水位高,砂层土质厚,一般挖4米会出水。所以要设降水井,把水抽干了再干活,否则会有地表沉降、基坑滑塌的风险。”趁着调取物资的间隙,他向记者解释:“用棉纱,可以过滤掉水中泥沙。插软管,可以让水彻底流净,先疏排后封堵。”30分钟后,水流变小;90分钟后,水彻底不流了。唐伟轩这才松了口气。

  期待早日通车

  唐伟轩所在的地铁项目标段,承担着两座车站、两条盾构区间的施工任务。高峰时,现场多工种在干活,最多时有15个不同的施工队伍在同时作业,多达400人。

  “工地上每天都有突发情况,总工其实就是总调度,施工现场技术板块服务和质量把控的所有问题,都要考虑到。除了地上、地下巡视,还要负责协调各种事宜。”他告诉记者,现在车站的主体都建好了,隧道也盾构贯通了,正在干车站的附属工程,距离通车的日子越来越近。19时,晚饭前,唐伟轩叫来各个工区的管理人员、施工队负责人,开了个碰头会,协调各方把当天的进度补回来。

  “小赵,今天化章街2号出入口的施工量没完成呀,6根钢支撑只安装了4根!”

  “老徐,你赶紧动员一下工人,晚上加个班,一定要干完,否则老王那边不能挖土了!”

  ……夜幕降临,唐伟轩的工作依然没有结束,方案的编制、图纸的审核、工程量的统计等工作,都是晚上加班做,很多资料需要整理。他坦言,自己的孩子在西安,5岁多了,他基本没管过,对孩子,他有负疚感,但看着工程一点点建好,很有成就感。“快通车载客了,作为建设者,我们的心情别提有多期待了……” 

(责编:马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