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由冬天的“惯性”所致,春季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春捂”也是一种抗热锻炼,使得人体能自然适应即将到来的炎热的夏季。而秋天,天气是逐日变凉的,9~10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虽降至10~20摄氏度,但一般还是“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身体与“凉”接触太少,体温调节中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调节体温的能力就下降,人体的抗寒能力随之下降,这就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粘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抗病防病。
我国气候专家也通过观测分析,把“室内外温差”作为一种气候指标,以此进一步佐证“春捂秋冻”的科学性。气候观测表明,由于房屋的热惰性和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同,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负值),秋季室内外温差则为正值。这就很容易解释“春捂秋冻”了:春季从温暖的室外进入冷凉的室内,如果不多穿衣春捂,则容易受寒致病;秋季室内温度相对较高,进入室内后,则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但“春捂秋冻”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以“秋冻”为例,当时令步入暮秋(10月底至11月),天气已明显有些寒意,尤其是早晚,气温常常都在10摄氏度左右,这时就应该及时添加衣服和棉被,否则,健康人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暮秋时节,天气变化比较频繁,北方冷空气时常入侵,“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样的气候规律对心血管病患者也是不利的,如果一味地注重“秋冻”,一旦气温突降,肌肤被寒冷侵袭,人体血管会突然收缩,动脉平均压力升高,心肌需氧指数相应增高,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就会明显上升。气象资料表明,11月是一年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月份,平均达7~10摄氏度,北方地区常常会有寒潮入侵,所以心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属在这一时段要特别关注天气预报,当有寒潮或冷锋天气出现时,不仅要增添衣被,患者早晚出门时最好能戴上口罩,以减少冷空气的直接刺激。对于一些年老体弱者,深秋时节不必固守“秋冻”法则,因为“暮秋”和“初冬”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界线,只要有寒潮降临,即可遵循冬天的一些养生之道。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同样是秋天,北方和东部地区多半秋高气爽,而华西一带却常常秋雨绵绵,所以,这一地区的关节炎患者必须注意“秋捂”,即秋雨之时注意加强关节的保暖(如带上护膝),以避免或减轻关节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