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18日,味道园小吃部在西铭路开门营业,只有6张桌子,雷俊德辞去公职,成为饭店“小老板”。一心盼望“早日富起来”的雷俊德在创业几年后,成了百万富翁。过去40年间,在太原大地上,无数的“雷俊德”依靠努力和智慧,实现了财富梦想。
打开记忆空间,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全市改革开放大潮中奔涌在前的浪花。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民营经济应运而生。几十年来,太原市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爬坡起步规模数量成绩炫目
太原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实现的是规模数量、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多方面的飞跃。
回溯太原民营经济的发展,1983年是个关键节点。这一年,社队企业在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第一次超过农业。2004年,民营经济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
2012年,民营经济地位日益稳固。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和税收屡创新高,已稳居全市“半壁江山”,吸纳城乡就业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的龙头和转型发展的生力军。
一组统计部门的数据,极好地佐证了这种变化。1996年,全市共有乡镇企业3300个(不含个体工商户),总收入达到186.38亿元。到2017年,全市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74.57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全市有市场主体38.2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3.3万户,个体工商户23.3万户。截至2018年3月,全市累计上市企业66家,全市累计上市企业66家。
支撑这些数据的,是经过多年创业积累崛起的一批实力强、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美锦能源、华宇集团、大昌汽车等入围山西民企百强,形成了一批全国闻名的产业板块,如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
内外兼修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创新创业、加强公共服务,民营经济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总体效益不断提高,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曾在我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工作的王先生说:“改革开放以来,太原民营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税收贡献、财政贡献,特别是就业贡献成效显著,从业人员总数达到170多万。”
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新业态等细分领域领跑。中天信战略性引入“星光中国芯工程”,正在建设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安防产业。一些民营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瞄准高端市场,推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有效满足了社会需求。
一批龙头企业、规模企业自发地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或注重品牌经营,或注重新产品研发。近年来,我市出台系列鼓励、扶持政策,推动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转型热潮。
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的几年,我市将继续支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新引进项目,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和中小企业成长,推动民营企业由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先进制造业、高附加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
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成为主力
在太原,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这种感觉的直接传达者,就是民营企业家。
去年,我市出台《关于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其核心就是激励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我市民营企业正在精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金融服务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紧密对接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主导力量。综改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存量企业,正在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焕发新的生机,产生新的动能,把产能10亿的企业做到30亿,30亿做成80亿,做大做强。”如今的太原民营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新挑战,面对着更为深刻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有着很大技术含金量并且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多个领域的“高精尖”科技成果,正在成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也越来越彰显着我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坚强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