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日历翻过整整70年。70年来,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在一代代教育人的努力下,留下一串串辉煌的足迹。 1949年4月,大地回春,太原解放,太原教育也获得新生。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境况,勤劳智慧的太原人民和教育工作者意气风发、艰苦创业,从接管改造教育到建立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从确立教育战略地位到续写发展新篇,太原教育实现了一次次华丽蜕变,"上学难"成为历史,"有学上"不再是梦,"上好学"是为追求,太原人的教育获得感越来越强。
幼儿园:从无园可上到普及学前教育
历史资料记载,日军侵占太原期间,太原全市仅剩3所幼稚园。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组接管了附设在小学内的幼稚园,并全部改名为幼儿园。同年,太行区尔康托儿所和太原区保育院迁至太原,合并成立了山西省康乐保育院,这也是太原最早的公办幼儿园之一。
一张1949年康乐保育院的黑白照片很是珍贵:一群三四岁的小朋友统一着装,头戴前进帽,身穿白色“牌牌”,愉快地在一座木质滑梯上玩耍,几名老师则在一旁看护,远处杨柳如烟,画面温馨。1951年至1956年,在市政府和省政府的号召下,各厂矿企业、机关团体和城区街道办纷纷举办幼儿园,晋西机器厂、市中心医院、太原印刷厂、鼓楼街办等单位开办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时,全市幼儿园达56所。
嫩蕊逢春细细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幼教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太原幼教事业一直维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9年,市教育局又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工程”,除了新建公办园外,还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使更多人能享受到政策红利。市教育局学前处负责人说:“目前,全市11万余名适龄幼儿在700余所幼儿园里接受着正规学前教育,尤其是城市孩子,都上幼儿园。学前三年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在全省领先。”
中小学:从六成孩子失学到人人有学可上
辛亥革命前后,太原市的小学教育已经开始发展,且初显成效,但世事变幻,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全市仍有60%以上的儿童失学。
解放后,太原市的小学教育提上了日程。“当时校舍不足,为了满足工农子弟入学的要求,在城区,部分小学开始实行二部制,即:一个教室供两个班轮流教学使用。”85岁的退休老教师宁君梅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市委、市政府积极兴建学校。大营盘小学、双塔西街小学、桥头街小学等55所小学在此时诞生。与此同时,厂矿企业也开始兴建学校。
随着行政区域范围的扩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因地制宜,做了一些尝试。巡回小学、一揽子小学、耕读班,以及允许儿童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出现,方便了学生就学。
不论是二部制还是耕读班,不论是新建还是改造,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可以走进一间属于自己的教室,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课桌椅,领到一本属于自己的教科书。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励精图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锐意进取,龙城太原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到2012年底,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9.78%,在全省名列前茅。
取得成绩的同时,市教育局又将目光放在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上。“百校兴学”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等举措,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与此同时,打造特色学校、集团化办学等措施,使更多的学校提升了软实力,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为越来越多的孩子提供了优质学位。
职业教育:从艰难办学到毕业生供不应求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日伪统治期间,太原的职业教育在战火和动荡中艰难行进,举步维艰。据1947年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当时的太原,有两所职业学校: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和省立戏剧学校。20世纪50年代,刚刚起步的太原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对中、初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增加,此时,技工学校出现。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太原率先利用电视教育广泛推进“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即:学生一半时间在工厂或农村生产,一半时间在课堂学习。这种做法走到了全国前列,并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和赞扬,周恩来总理指示:可以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推广这种办学形式。
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黄金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部分太原人就业的“阶梯”或跳出农门的重要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成为许多城乡优秀学子的首选,一些热门专业的新生录取成绩超过了重点高中。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技术娴熟的应用型人才。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发展的低谷期,21世纪的职业教育终于迎来新的曙光。
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校生成了企业眼里的“香饽饽”。近年来,职业学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中高职学校31所,在校生4.5万余人,他们希望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成就人生。
志士仁人们将教育救国的梦想寄托在全社会普及教育的那一天,教育先驱们的梦想是天下青少年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无数普通劳动者的梦想是自己的孩子能靠知识改变命运。
新中国的今天,梦想终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