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为山医大一院院区新貌。下图为1957年山医大一院建院。

医疗水平的提高保障新生儿茁壮成长。牛晨阳摄
年近古稀的市民李大爷几乎每天到玉门河公园晨练,引体向上、“一字马”说来就来,胳膊上的“腱子肉”让年轻人自愧不如;下元社区居民刘玉喜老人,已经骑自行车跑遍了大江南北;退休中医傅小苏不是义务传授针灸技术,就是全国各地参加培训兼游玩,享受着充实而欢愉的晚年生活…… 这正应了一句玩笑话,越来越多的太原人,在60岁退休后才开始全新的生活。
1 “生”来有保障
下元社区27岁的居民刘敏的儿子,出生7个多月了。9月16日,社区卫生所医生郝晓霞专程上门做产后访视,给宝宝做新生儿发育评估。
看到刘敏和孩子母婴都很正常,郝晓霞又讲授了现阶段的科学育儿知识,临走时还反复叮嘱要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
早在刘敏准备要宝宝时,社区医生便送来了叶酸片;怀孕5个月时,还提供了免费孕检;宝宝一出生,医生就为孩子接种了乙肝和卡介苗疫苗,并做了新生儿疾病筛查。
郝晓霞介绍,近年来,下元社区经过“城中村”改造,新建了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所,还经常邀请专家来做健康讲座,居民家家都有了健康档案,人人都上了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门、大病能报销。
其实,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医生做的远不止这些。
目前,我市的孕妇产检率和入院分娩率均高于98%,从怀孕到分娩,医生为孕产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及孕期营养、卫生指导、产前宣教等,常规检查就有十几次,还要对高危孕产妇做及时筛查,减少妊娠并发症、合并症。
有关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麻疹、流脑、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肆虐。20世纪中期,我国麻疹发病人数高达900多万,26万儿童因患麻疹死亡;上世纪60年代,我国流脑发病最高年份高达304万例,近20万死亡病例……传染病流行的情况随着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计划免疫政策,得到有效控制。
截至2018年,我省共免疫适龄儿童近3亿人次,共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灰等四种疾病的发病400余万人次,总发病率由实施计划免疫前的年均413.2/10万,下降到目前的年均4/10万左右。 从2008年开始,我省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从原来免疫规划的“7苗防9病”,扩大到“12苗防12病”。免疫规划所有疫苗的报告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已连续25年无本土脊髓灰质炎病毒报告病例,连续32年无白喉报告病例。
2 时代多福音
今年是山医大一院活血化瘀研究所退休专家于载畿老人扎根山西的第70个年头。老人今年99岁,出生于北京一个官宦之家,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师从我国现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是我省妇产医学的奠基人之一,直到去年还在坚持出门诊。老人投身妇产医学的奋斗史,就是我省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缩影。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省卫生厅第一任厅长何穆到北京招募良医,时年29岁的于载畿怀着一腔热忱,只身来晋投入到山西大学医学院的筹建中。
她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山西的医疗条件有多么差。多数妇女都是在家分娩,营养不良、骨软化的病人特别多,骨盆畸形变样导致的难产、子宫破裂和子宫内翻极为常见。
于载畿给自己定好目标,决心把山西的妇产医学搞上去。为此,她时常工作到深夜,下乡巡回医疗更是家常便饭。
“宫外孕放到现在都是会要命的,一旦确诊,必须手术。那个年代,多数家庭都不富裕,根本拿不出钱来做手术!”因为卫生条件差,很多孕妇都是宫外孕,于载畿迫切希望找到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方法。
她结识了中医专家李汉卿先生,成立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科研小组,专门研究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经多年研究,“宫外孕方剂”横空出世,改写了宫外孕必须西医手术的历史,1978年,这项成果也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
在她的倡导下,山医大一院宫外孕研究室扩建为省活血化瘀研究所,着重研究治疗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不孕症、先兆流产和子宫肌瘤等,成绩斐然。 从产妇在家中生产到无痛分娩的日渐普及,从癌症早期放射治疗到电磁导航精准定位,从3D打印骨骼到达芬奇机器人的应运而生……70年来,一项项先进医疗技术的引进,为广大患者带来一个又一个福音。
3 长寿不是梦
《太原市志》记载,1949年,太原解放前夕人口死亡率高达16.37‰,人均寿命仅39岁。全市只有61家卫生机构,病床895张,卫生技术人员1075人。全市没有一家专门的防疫机构、妇幼保健站及接生站。
如今,我市已经建立起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80%的居民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全市有卫生机构2748个(不含村卫生室),医疗床位约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1万人。
与此同时,我市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80.42岁,比当年翻了一番还多。到2018年,我市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从当年的67.75万人增长到了442.15万人,大约是当年的7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太原人从缺医少药、听天由命到全民医保、颐养天年,不仅全市人口数量几何式增长,人口质量更是跨越式提高。
闲暇聊天,经常听到有老年人感叹,身边的寿星越来越多了,七八十岁已经不算高寿,所谓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成为历史。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启动了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我市的医疗卫生事业也“水涨船高”,呈现勃勃生机,日益为市民撑起一道绿色安全的“健康屏障”。 本报记者魏薇(老图片由山医大一院院史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