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综合新闻

“我们都是时代新人”——访8月时代新人李海峰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张波 2019年08月27日 10:11

  8月18日,随着二青会火炬缓缓熄灭,观众渐次离场,负责二青会网络协调工作的李海峰“一颗心总算是跌回了肚子里”。二青会期间,通信网络的快速平稳让各方来宾都感受到了“太原速度”带来的快感:开闭幕式的精彩纷呈,拿起手机就能即时在朋友圈分享;各项赛事的紧张刺激,也能第一时间收看电视直播;无论身处比赛场馆和青运村任何角落,都不会有网络死角出现……“这是2000多名通信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换来的。”李海峰强调:“为了二青会,我们克服了场地、设备、时间、空间的诸多困难,打破了联通、移动、电信、铁塔之间的行业壁垒,这一次,我们只有一个名字‘太原通信’,这一回,我们都是时代新人。”

  织就一张无死角高速网

  建成优质可靠的二青会赛事服务网络和信息服务系统,首先面临的是各赛事场馆的“扩容”问题。“如果网络信号是有形的,我们就是要在省体育中心上空织一张四通八达、密不透风的高速通行网,保证每一个角落都不会出现通信死角。”

  二青会开幕式,预估山西体育中心现场人群将达到五六万人,如果同时使用通信网络,“就像是双车道的马路忽然涌进八车道的车流”,为了保证每位现场观众拿起手机发朋友圈时,手机信号不会“转圈圈”,负责二青会通讯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们共建设了97个室外通信基站,新建和提升改造27个场馆的室内分布系统,在场馆、住地及相关区域开通180条赛事专网、赛事公网专线,保证了赛事期间网络运行平稳。

  为了满足青运村提前开村的要求,从6月24日到7月24日,李海峰和施工人员一起,每天从早上7时到晚上10时工作在施工现场,用30天的时间,为青运村区域布设2476部宽带、97部固话、6条网络专线,保障了青运村入住人员优质的网络服务。8月8日二青会正式开幕,红灯笼体育中心通信网络各项性能指标正常,网络接通率达99.9%,成功地保证了主场馆开幕式当天六万人的通信需求和各部门间的无线指挥、沟通、协调和调度,得到省市领导、央视导演团队及工作人员的充分肯定。

  俩月加六十多个微信群

  在李海峰的手机里,“联络员工作群”“村委会工作群”“开闭幕式群”“火炬传递群”……粗略数来有六十多个群。直到8月20日,群消息还在不停滴滴作响。“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我的电话离不开耳朵,299元的手机通话套餐,半个月的时间就打超了。”李海峰主要负责二青会各比赛场馆信息技术系统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既然是协调,那可就是“太平洋警察”——管得太宽了:和二青会筹委会配套协调信息部相关工作,要管;场馆勘察设计交涉布点,要管;组织专用物料联系施工队伍,要管;与产权部门、物业部门联系协商,更要管……工人进不了门,中午盒饭不到位,工地矿泉水不够喝这样的小事,一个电话打过来,李海峰也要马上联系着手解决。“就连不少青运村服务员的手机里,都有我的电话号码。”李海峰笑着说。

  李海峰的微信步数记录,每天都是两万多步;在工作最紧张的最后两个月,每天睡觉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因为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

  8月20日,最后一批临时网络设备撤离青运村,两个月来,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李海峰,终于敢放心休息了……他说:“我现在就想倒头好好睡一觉。”

  “我们代表着太原通信”

  因为出色完成了二青会的通信服务保障和综合协调任务,李海峰光荣入选8月时代新人榜。面对此荣誉,李海峰表示自己“受之有愧”:“每一个通信工作人员都很辛苦,我的工作离不开各通信公司工作人员的通力配合,为了二青会,我们克服了场地、设备、时间、空间的诸多困难,打破了联通、移动、电信、铁塔之间的行业壁垒,我们的表现,代表了太原通信,这一回,我们都是时代新人。”

      7月26日,二青会执委会紧急要求为火炬直播开通传输线路。火炬传递点涉及全市十县区百余个站,为了保障拍摄效果,电视台拍摄角度多选择在建筑楼顶和公园、广场和路桥开阔地,“这些视野宽阔的场所,恰恰是网络资源布设难以进行的位置,正常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寻找最佳支撑点位,组织专用物料,施工队伍紧张施工,仅仅3天时间,李海峰和他的团队就开通了36条裸光纤线路,9条100M互联网专线,所有拍摄点与光节点传输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障碍全部打通。

  赛事期间,为了保障央视和省内外多家电视台的直播需求,六城区8个场馆共布设20条电视直播线路,同时,所有线路施行双路由保护,重要节点安排近300专人点对点值守……

      “在看不见的后台,还有2000多位通信工作人员,在为保障二青会默默地付出着。”近两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带给李海峰和队友们的,不仅仅是累,更多的是辛苦之后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他们说:“二青会既是检验我们网络、产品、服务水平最好的‘试金石’,更是考验我们每一名通信人专业水准、工作能力的‘大舞台’。”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