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报业集团) >> 特别关注

“入伏不吃凉”? 中医教你如何“忌生冷”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记者 张波 2019年07月18日 06:57

  进入三伏天后,我市一直持续高温天气。在这样的天气里吃上两口冰淇淋,喝上一杯冰啤酒,是很多人眼中惬意的事。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医养生逐渐为人所推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遵循"入伏不吃凉"的养生理论。那么,什么是"凉"的食物,中医又是如何界定"凉"的概念呢?

  “寒凉”之物诸人不宜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陈燕清介绍,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暑气最盛的时候,人体旺盛的阳气全部浮越于外,相对而言,脏腑则偏于寒凉。“这种状态用地窖来形容再合适不过。”陈燕清打了一个比方:“夏天不管天气多热,地窖里都会很阴凉。如果把寒凉的食物放置于内,则会加速温度降低。对于人体来说,则表现为寒凉不易代谢,形成伏邪滞留于体内,造成内脏虚寒。” 男士的啤酒肚、成年女性的宫寒痛经、儿童的生长发育不良,以及脾胃疾病和咳、喘等肺部症状,都可以由寒邪滞于体内引起。所以,入伏不吃凉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有益养生的。

  自然温度放心食用

  今年55岁的俞女士是“入伏不吃凉”坚定不移的践行者:“莫说冷饮,入伏以后,西瓜、葡萄之类的水果都别吃,而且要多喝热水,这样才能把体内多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 对此,陈燕清表示,此种说法太过绝对,只要不是经过冰箱冷藏冷冻的食品,在自然温度下,一般不会对正常人体产生危害。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凉”,并不单指温度的凉,一些性味偏凉的食物对脾胃虚寒的人来说,也属于“凉”的范畴,食用时要注意。

  体内有热更要注意

  既然三伏天食用寒凉之物不宜养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抑制不住地贪凉食冷呢?

  陈燕清解释,这都是体内热邪“惹的祸”。“肝火旺、胃火旺、心火旺的人,炎热天气更易心烦口苦、食欲不振,为了缓解这些症状,就会不自觉地吃下大量冰冻食品。”殊不知,这样只能治标不治本。“看似一时痛快,实则会造成体内寒热错杂,热邪冰伏。” 陈燕清建议,对于内热较重的人群,可以适当用性味偏凉的食物进行调理。比如冬瓜、黄瓜、苦瓜等清凉的蔬菜,以及绿豆汤、西瓜等食物,有助于清热解火。而脾阳虚的人,本身就体寒、湿气较重,即使是三伏天,这类较凉的水果蔬菜也不宜多吃,吃多了可能会导致体内更加虚寒,湿气更重。

(责编:杨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