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源到水质,从净水到输水,从运维到服务,每一个至关重要的供水环节背后,都承载着一群又一群供水人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48岁的张国锋是太原供水集团有限公司河西营销分公司机运工段段长,自20岁参加工作以来,他在供水抢修工作的岗位上已经走过28个春秋。多年来,他立足岗位,潜心钻研,为我市供水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近来,张国锋因敬业奉献上榜“太原好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供水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迎接挑战,张国锋全身心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在专业技术方面潜心钻研,创新创效。依托企业开展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他牵头组建了由段组长、劳模、技术骨干为成员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并自行加工维抢修材料,修旧利废,较大幅度降低了材料的领用量,全面降低企业成本费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自主研发的供水应急抢修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应急抢修车使用顶置施工警示灯,顶置高杆照明系统,车内预留备件及抢修工具。这样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漏电等危险事件的发生……”张国锋介绍,应急抢修车顶置施工警示灯在车辆行驶中可以及时地警示路人及车辆避让,这样既节省了准备工作时间,又为后续的抢修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车辆到达现场后可以很顺利地开始抢修工作。最关键的是,顶置高杆照明系统及液压排水泵可以有效地排除抢修人员触电的安全隐患,更高效地服务于社会。
创新工作远不止这些。2015年10月园林绿化在施工过程中,不慎将城市输水管线破坏,导致出现爆管现象。由于该供水管线主要担负着由西中环至和平北路部分单位以及西兴苑、上庄街等用户供水的任务,采用传统管道抢修方式,存在着停水面积大、受影响用户多、土方开挖量大、抢修时间长、抢修成本高等缺点。受现场施工条件限制,抢修工作一再拖延。面对这样的“硬骨头”,张国锋主动把难题揽过来,带领工作室成员实地考察后,决定采用“微开挖大口径管道快速修复工艺”对破损管道进行抢修。定位、开挖、上管、修复、回填、测试……整个抢修工作一气呵成,仅仅停水半天就完成了抢修工作。看着外溢的水流没有了,家里的水管道又发出“哗哗”的流水声,附近的老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抢修工作队在行。
以创新提升服务,在平凡中见证伟大。张国锋始终坚守着供水人的使命,用汗水和心血守护着供水设备正常运转和市民用水安全。他不仅是设备的忠实守护者,更是供水事业中熠熠生辉的螺丝钉,他用自己的默默奉献为城市供水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