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潘海燕介绍,“十四五”时期,全省工信系统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在着力构建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显著成效。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一方面,工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至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2%;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6859家增至2024年的8231家,年均增长343家。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引擎,年均增长8.1%,高于煤炭工业2.5个百分点。
从制造业内部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半壁江山”格局正在形成。2021年至202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8.7%,到2024年占制造业比重提升至44%。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同样焕发出新的活力。钢铁行业炼铁、炼钢先进产能占比较2021年分别提高了5.6个百分点和15.3个百分点;水泥熟料企业限制类工艺装备全面退出,焦化行业在全国率先关停4.3米焦炉,全省机焦炉全部升级至5.5米及以上。
产业基础持续夯实
2022年起,以产业链和专业镇为平台抓手,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链方面,重点打造了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等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2024年省级重点产业链营收突破7000亿元。
专业镇方面,构建了30个省级重点专业镇加122个市级专业镇的梯次培育体系,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近180万人。祁县玻璃器皿、定襄法兰等专业镇产品远销全球,3个专业镇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跻身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一方面,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3户,省级及以上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3家。
另一方面,持续完善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全省有效期内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4946户,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3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户。
数实融合纵深推进
截至7月底,累计建成5G基站11.5万个,每万人拥有33个,居中部六省首位。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斐然,全省在用算力中心机架规模达51.4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2EFlops,综合算力指数连续两年全国第8。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全面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一方面提前完成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指标任务。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2%,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
另一方面,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累计创建13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6户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为“十五五”绿色低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