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百度网
辨清你的脾胃是虚弱,还是虚寒
1.脾胃虚弱:动力不足。
核心是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如同生产线运转缓慢、乏力,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进食少量即有饱腹感;大便稀软不成形,稍食油腻便腹泻;身体发沉、精神不济,易疲劳;面色发黄无光泽,肌肉松软不紧实;舌色偏淡,舌苔薄白,脉象细弱。
2.脾胃虚寒:又冷又没动力。
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兼夹“寒气”,好比生产线不仅运转慢,还缺乏暖气。除具备上述虚弱症状外,还存在:腹部冷痛,按压或热敷后缓解;四肢冰凉,特别怕冷,冬季尤甚;大便含未消化食物(如青菜、米粒);口淡不渴,喜饮热水;舌淡胖有齿痕,脉象沉而慢。
对症调养:虚弱要“补”,虚寒要“温”
1.脾胃虚弱:重点在“补”,帮脾胃提动力。
饮食:选择小米、山药、红枣、薏米、牛肉、鸡肉等温和滋补食物,忌油腻、生冷。
食疗:新鲜山药100克去皮切块,加50克大米、3~5颗红枣煮粥,每日一次,健脾养胃。
穴位按摩:早晚按揉足三里穴(膝盖外侧下方凹陷处),每次5分钟,增强脾胃功能。
习惯: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
2.脾胃虚寒:重点在“温”,驱寒又补能量。
饮食:做菜时添加生姜、肉桂、小茴香等温热调料。
食疗:生姜3片、红枣6枚,加水煮10分钟代茶饮,每日一杯,暖脾暖胃。
艾灸:每周2~3次艾灸中脘穴(肚脐上4寸)和神阙穴(肚脐),每次15分钟,补充脾胃阳气。
保暖: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冰淇淋、冰饮、生鱼片等)。
不管“虚”还是“寒”,这3个原则要记牢
1.三餐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利于脾胃消化。
2.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焦虑、生气,以免伤脾。
3.适当运动,如每日散步20分钟或打太极拳,促进脾胃运化。
脾胃调养无需追求“猛药”,关键在于对症与坚持。先分清自身是“虚”是“寒”,再遵循上述方法调整饮食和习惯,脾胃功能便能逐步改善。
(作者单位:山西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