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晋源区晋祠镇野庄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就在这片稻浪之下,另一番丰收正热闹上演——稻蟹共生养殖区里,养殖人员缓缓拉起提前布下的地笼,一只只青壳白肚、挥舞着大钳的稻蟹,被迅速地收进桶中。田埂上,笑声阵阵,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
“今年我们村300亩的稻田中,专门划出110亩开展稻蟹混养,每亩投放了5公斤蟹苗。”野庄村党支部书记郭洋拎起一只张牙舞爪的螃蟹,脸上难掩笑意。他介绍,这些蟹苗经过约150天的生长,如今已膏肥黄满。“起步确实不容易,”他坦言,“由于初期缺乏经验,大约三分之一的螃蟹从护网溜走了。但即便这样,每亩仍能稳定收获10公斤螃蟹,为农户增收六七百元。”
更让郭洋高兴的是,稻蟹共生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肥”,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印证。螃蟹成了稻田的“管理员”,它们捕食害虫、清除杂草,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其排泄物还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这种生态循环既改善了稻田水质,提升了晋祠大米的品质与口感,又形成了“米中带蟹鲜,蟹中有稻香”的独特风味。
不远处的晋祠镇索村,300亩的金色稻蟹共生养殖区同样迎来丰收。沉甸甸的稻穗与远处青山相映成趣,如诗如画。种植户赵子英有着更长远的打算:“我们紧邻晋祠景区,计划明年推出农文旅融合项目,邀请游客来体验钓蟹摸鱼、制作米饮米酿,让种地也能‘玩’出花样。”她向市民发出诚挚邀请:“第一茬‘稻花香’新米已经收割,现在正是品蟹尝鲜的最好时节!”
而在王郭村,一场别开生面的“稻田直播间”正热闹开播。金色稻浪成为天然背景,主播手持刚出水的肥蟹,热情地与线上观众互动:“大家看,这螃蟹多鲜活!欢迎来我们村,体验从田间到舌尖的乐趣,一起品尝秋天最鲜美的味道!”现捕的螃蟹经过简单清洗、蒸制,香气四溢,隔着屏幕仿佛都能闻到。
据了解,为推广稻蟹共生技术,晋源区农业部门联合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在花塔村、王郭村等7个村开展政策性扶持试验,全区综合种养面积达760亩。通过每亩1000元的政策补贴,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为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经过一个夏天的精心管护,如今晋源区的这片土地上,已是稻香四溢、满目丰饶。据该区农业部门预计,明年每亩螃蟹产量将提升至15公斤。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态循环农业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