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特别关注

平均年龄75岁 敲锣打鼓半辈子

老艺人用心守护“老调子”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记者 李晓琳 文/摄 2025年10月22日 11:20

  10月17日,山西省“敬老月”活动启动仪式上,太原锣鼓老艺人艺术团的表演瞬间点燃现场气氛。团员平均年龄75岁,虽然白发苍苍,可一旦握住鼓槌、执起铜钹,周身便迸发出超越年龄的力量。震天的锣鼓声在空中回响,每一个节奏都饱含滚烫的热爱——那是他们用多半生时光守护的太原锣鼓“老调子”。

  锣鼓是一辈子的“瘾”

  深秋的太原,寒意渐浓。10月16日,小店区营盘街道省政府统建宿舍小区党群服务站内却热火朝天——太原锣鼓艺术团的老艺人们正挥槌击鼓,钹铙相和,加紧排练。

  “再快些!要的就是这股‘炸劲儿’!”83岁的聂文俊吼声未落,手中铜钹已然相击,清脆又厚重的声响直透耳膜。他的手掌布满深褐色老年斑,指关节因常年用力而微微变形——那是与锣鼓相伴几十年的印记。

  “小时候住在柳巷,只要听见锣鼓声就往街上跑,脚像被钉在原地,心跟着鼓点跳。”当时只有十来岁的聂文俊,就这样迷上了这门热闹的艺术。他家四兄弟都是锣鼓迷,逢年过节,自家院子就是“戏台”,鼓架一搭,钹铙一摆,邻里街坊围得水泄不通。

  “现在一天不敲,就感觉浑身不得劲,像少了点儿啥。”说话间,老人的指尖在大腿上轻轻点着,不自觉地打起了节拍——那节奏早已融进他的血脉。

  81岁的郑福正蹲在鼓前,指尖摩挲鼓面,调试音准。他也是自幼与锣鼓结缘,那份热爱刻在了骨子里。“以前闹社火,舞狮的配乐就是锣鼓,是魂!如果鼓点慢半拍,狮子就没了精气神,像蔫了的花。”为练鼓点,他常拿着鼓槌坐在院子里,从晨光熹微敲到暮色四合,家人喊他吃饭要连叫数遍才肯起身。如今虽已至暮年,他敲出的节奏依旧保持着劈山裂石的力量与腾挪跳跃的巧劲,懂行的人一听便知:“这准是郑老爷子的活儿,味儿对!”

  艺术团里的七旬老人们,大多与锣鼓打了半辈子交道。钹、铙、镲、锣,这些沉甸甸的乐器在他们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他们聚在一起近20年,锣鼓早已不是消遣,而是肩上的担子——要让太原锣鼓的“老调子”传得更远。

  太原锣鼓声响彻四方

  “1984年那届太原锣鼓大赛,是真的‘敲’开了局面!”75岁的王根宝提起往事,眼睛亮得像燃着灯。他举起鼓槌,重重砸在鼓面,“咚”的一声闷响,仿佛把时光拽回了41年前的赛场。

  那时的太原锣鼓还藏在街巷里、庙会中,鲜为人知。作为大赛发起人之一,王根宝揣着方案跑遍市内企业、单位,说服大家参与。发函、动员、搭舞台,他忙得脚不沾地。最终,在各方支持下,57支队伍、3000余人参赛,200余辆彩车沿街巡游,赛事连办5天——太原城被锣鼓声唤醒了。艺术团的11位成员当时均参与其中,他们挥汗击鼓,将太原人的韧劲与豪情敲进每一个音符。

  这场大赛成为太原锣鼓的“里程碑”。此后,这门传统艺术迎来“爆发期”:1985年登上亚太地区青年联欢节开幕式舞台;1987年山西省民间锣鼓学会成立,锣鼓有了“家”;1989年山西第一支姚村女子锣鼓队组建,柔肩也能担起鼓魂;1990年敲进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让世界听见太原声音……

  “太原锣鼓的魅力,就在于那股震天动地的劲儿!”78岁的辛增宝是艺术团的核心人物,他手中的铜钹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物件,包浆温润,轻轻一敲,浑厚的声音能传过好几条街。

  “你听,这声儿不是乱敲的,有章法,有故事。”辛增宝说,原汁原味的太原锣鼓乐器如今在市场上难寻踪迹——尤其是铙和钹,每副重约3公斤,只有这样的“重家伙”才能敲出音、节、韵完美融合的“老调子”,轻了就没那股厚重劲儿。他指着鼓面解释:“这节奏里藏着太原的历史——有的像汾河浪涛,起起伏伏有力量;有的像古城墙,稳稳当当有底气。”

  让“鼓魂”永远传下去

  “就怕今后没人接我们的班。”聊起传承,辛增宝的声音低沉了些。他说,艺术团2007年成立时有22人,如今只剩11人,大家已逾古稀之年,有的听力下降,有的手脚不再灵活,培养新人成了最要紧的事。

  2024年,在各方支持下,山西鼓乐培训基地成立,省政府统建宿舍小区里的党群服务站成了教学点。老艺人们定下规矩:只要有人愿学,就免费教。一年来,每周都有锣鼓爱好者来上课,最多时一节课来了60多人。“以前觉得非遗离我很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老艺人的鼓槌里,在这震天的声音里。”一位年轻学员表示,他想跟着老人们把这份“太原老调子”守下去。

  68岁的安惠珍是艺术团里唯一的女性,也是一位“新人”。“第一次听见他们敲锣鼓,我整个人都被震住了,感觉骨子里的某种基因被唤醒了。”刚来时,她连钹和铙都分不清,老艺人们手把手教她握法、发力。她自己也下苦功,手上磨出茧子也不喊累。“每月8日、18日、28日是排练日,老艺人们风雨无阻准时到场,这份执着让我没法不坚持。”

  “咚镲镲镲、咚镲镲镲……”慷慨激昂的锣鼓声久久回荡,老艺人们挺直脊背,身体随节奏轻轻摆动。阳光透过窗户,为他们的白发镀上一层暖光。或许,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敲多久,但心里始终揣着一个信念:“只要有人爱,有人学,太原锣鼓就永远不会消失。”这声音,是老艺人们的坚守,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回响”。

(责编: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