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像一个时光刻录机,“写满”一方水土的生活故事。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太原文明历久弥新、绵延不绝的见证,也是太原人坚韧不拔、勤学善思的真实写照。
“锦绣太原,风物晋阳”全媒体采风宣传活动,日前走进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探访保护区的建设成果。一根面、一粒米、一句方言、一项技艺,揭开晋阳文化的锦绣长卷。
非遗世代传承,保存着完整的文化形态,“活”在太原人的日常里,是一方人的情感纽带、精神归宿、集体记忆。
见人见物见生活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铸就城市灵魂,托起太原5000年文化脉络。
作为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太原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形成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我市不断健全名录体系、强化管理机制、落实传承职责,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代表性项目96项、市级代表性项目255项、县级代表性项目607项。这些太原非遗代表性项目,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活态延续着太原的文化根脉。
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我市非遗保护采用多渠道、多维度手段,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赋予传统非遗新的时代内涵。
今年,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太原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唯一的省会城市,这是太原市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相关行政区域设立,区域范围为县、地市或若干县域。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0年6月设立,是全国首批、山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包括太原市小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4个县(区),晋中市全境及吕梁市汾阳市、孝义市、交城县、文水县4个县(市)。
在文化区域概念上,该实验区被泛指为山西中部的“大晋中”,根植于农耕文化中的节俗文化、醋文化、酒文化、武文化等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形态,地域特色鲜明,传承着农工并举、商儒结合、耕读传家、乐舞相济的诸多代表性文化项目,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鲜明项目多
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经过十多年接续稳步建设,我市相关部门一体推进环境生态、历史风貌、非遗传承协同保护,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已圆满完成建设目标,经文化和旅游部成果验收、专家评审,成功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此次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全媒体采风宣传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全方位展示了该区建设新成果。
晋源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体验感十足。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晋源果干制作技艺、葫芦镂空雕刻、晋阳中国结编制技艺、晋派刻瓷技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历史渊源深厚,工艺流程精细。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技艺南北均有,太原葫芦不论在种植上、烙画上,还是在雕刻上更负盛名,葫芦雕刻镂空技艺就更上层楼。在热闹喧天的晋阳社家鼓伴奏下,风火流星的双龙开道、火龙缠身、火龙十八滚等招式连番出击;晋阳三三叉上下飞舞,嚓嚓作响似千军万马。
方言,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被称为文化“活化石”,在太原方言博物馆,太原方言不仅听得见,还能“看得见”,数字化展陈手段,使参观者与这种语言体系进行一场趣味横生的互动。方言发音人的影音,再现了方言的原生态使用环境,展示了太原的市井风貌,唤醒太原人的故乡记忆。
晋祠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四季分明,水源清澈,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晋祠大米,每一粒晋祠大米都蕴藏着大自然的精华与历史的沉淀。在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晋祠大米、花馍、晋源猪血灌肠等非遗产品,极具地域特色,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文化自信底气足
走进清徐县、小店区的代表性非遗点位,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陈列展示了清徐葡萄种植历史和葡萄酒制作工艺;在宝源老醋坊,“蒸、酵、熏、淋、陈”传统酿醋工艺,让众人惊叹,酸香弥漫中感受“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历史底蕴;王吴村的绿膳源酒庄,纯粮酿造的美酒,甘冽醇香,传统与现代工艺的融合让非遗走向更远;刘家堡非遗小镇,汇集了太原剪纸、西华门舞狮等活态传承的民间技艺。
在阳曲非遗展示传习中心,各项非遗代表性项目有味、有料。阳曲芦氏泥塑技艺作品,展现了浓郁的阳曲风韵和多彩的市井风情;传统美食阳曲磨擦擦,发挥了当地土豆绵、甜、沙、软的好口感优势,制作出舌尖上的难忘记忆。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推介会演出,展示了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及技艺等多样非遗元素。太重鼓乐艺术团的《鼓韵山河》,激情澎湃。太原剪纸的两位代表性传承人郭树林、王银凤夫妇,介绍了献礼国庆的26米巨幅剪纸作品。太原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郝丽娜演唱的《观牡丹》,带领大家感受穿越千年的晋韵之声。晋祠博物馆的讲解员们自主创作、编排的舞蹈《宋韵·插花》,生动重现宋代生活场景。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青年团的演员们,展示了深厚的晋剧功底。传统喜娘礼仪的代表性传承人郝建林,完整呈现了体现华夏经典文化传统的民俗婚礼。
非遗即生活。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太原市)的每一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彰显着晋阳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太原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生动呈现,这些蕴涵着太原文明、体现太原人智慧的文化遗产,正是太原文化自信的来处,并将绵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