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是黄河与长城共谱的协奏曲——黄河从这里流入三晋大地,晋陕大峡谷在这里被咆哮的河水“撕裂”,长城与黄河“双龙”交汇,千年偏头关沧桑矗立,内外长城环互分布成壮美的“山西结”……
“北望幽燕云渺渺,南窥秦晋路迢迢”,明代诗人杨守礼的诗中,描述了偏关重要的军事地位。这个位于山西西北部的小城,自古就是“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
古往今来,长城与黄河是英雄偏关的共同见证者。抗战时期,“偏清支队”曾活跃在长城内外,抗敌卫国,名扬晋绥大地。众多抗日忠魂血洒塞北,诠释了铁血丹心的悲壮与豪迈。
新时代的偏关,肩负着守护黄河安澜的重任,走出了逐绿而行的发展路径,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县域典范。
啃下“硬骨头”守好“三北”防线
偏关是黄河入晋第一县,也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主战场之一。当车辆行驶在沿黄一号旅游公路上,两边是绿色的山、远处有黄色的河、抬头看蓝色的天,优美的景色让人无法想象,几十年前这里曾是风沙肆虐,自然生态脆弱的“不毛之地”。
“我们从2021年开始进行‘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到现在已基本完工了。”偏关县林业局技术员贾建军,指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天翼观景台两侧的山坡告诉记者,“这里的山地干旱、少雨、坡陡、土层薄、石头多,立地条件差。我们因地制宜造林,采用石坎鱼鳞坑带状整地技术,增强土地的蓄水保墒功能,确保植被成活率在90%以上,远高于国家规定标准。”

长城两侧被绿色覆盖(央广网记者张晋鹏摄)
地处晋陕大峡谷的开端,像这样立地条件差的“硬骨头”偏关还有很多,但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偏关人见缝插绿,逢山播绿,如今全县林草覆盖率由10年前的27%增加到48%。特别是黄河、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廊道两侧,林草覆盖率达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10.24%以上。偏关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架起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偏关在逐绿前行中向新发力。
2024年,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中电金谷10万千瓦混合储能独立调频电站在偏关落地建成。今年,该电站并网进行设备调试,预计10月投入运营。该项目运营后,将显著提升偏关县及晋西北地区的新能源消纳能力,为区域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俯瞰混合储能独立调频电站(央广网记者张晋鹏摄)
“项目总装机容量100兆瓦,其中有58兆瓦的超级电容,可以快速充放电,一个5兆瓦的储能柜,30秒就可以完全放电。该项目也是国内超级电容在储能行业最大规模的应用了。”项目总监秦晓义告诉记者。
从万家寨水利枢纽的高峡出平湖,到风车转动的绿电汩汩……偏关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忻保雄绿色能源经济廊道建设,推动风、光、水、储、生物质多能互补、多元发展。从绿了山川到绿了生活,偏关以“绿染紫塞万山春”的壮阔画卷,交出了一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守好“粮袋子”绿色赋能农业发展
走进偏关永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高达5.5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鸡舍里,蛋鸡自由行走在采食区、产蛋区、休憩区。“目前我们是亚洲最大的蛋鸡非笼养殖基地,有20万只蛋鸡,年产蛋5000万枚,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公司负责人刘开永向记者介绍,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非笼养殖确保了蛋鸡的自然行为和更佳的产出品质。
选择偏关投资建厂,是因为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符合绿色养殖的需要,“好水好空气,优质饲料供给,才能产出好鸡蛋。”刘开永说。

偏关优良的生态环境赋予农产品好品质(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绿色生产方式和优良生态环境,不仅造就了一颗高品质的鸡蛋,也成就了偏关农业发展的硬实力。2024年,偏关畜产品总产量达到18582吨。
农业的根本在土地,山地面积占总面积80%的偏关,如何用好有限的耕地资源?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当地形成了一条“农民协会组团,大户带小户”的农业共助发展模式,让每一寸耕地都充满收获的希望。
“偏关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成立后,已有2000多农户加入,耕地面积约50万亩,基本覆盖了全县耕地。此外,还复耕了绝大部分撂荒地。”协会会长杨永富告诉记者。

偏关正着力打好有机旱作、特色优势、加工转化“三张牌”(央广网记者 张洁 摄)
据悉,协会中小农户约占75%,在春耕、秋收和田间管理期间,机械化种收、地膜种子购买、粮食销售等,都由大户牵头惠及所有农户。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降低了小农户的资金、人力成本,也让全县机械化耕种水平与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如今,在绿色农业理念引领下,偏关着力打好有机旱作、特色优势、加工转化“三张牌”。不仅入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谷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还荣获“中国糜子之乡”称号。2024年,偏关县粮食产量首次突破2亿斤,全县绿色农业产值2.3亿元,在GDP中占比达10.5%。
用好文旅“家底”绘就民富景美幸福画卷
偏关是一块被“偏爱”的土地,同时拥有长城与黄河、内外长城,还是全国长城最复杂、古堡烽堠最多的县份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条件,为偏关文旅发展赋予了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黄河赋予偏关独特的美景(央广网记者 张洁 摄)
偏关老牛湾是黄河入晋第一湾,被赞誉为“百里长峡中最美的回环”。同时,巍峨的长城在陡峭突兀的山峦延伸,与黄河并行向南。2025年7月,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老牛湾国家黄河文化公园竣工。“通过传统村落改造、和美乡村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提升等,不仅对当地黄河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也为旅游业的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偏关生态文旅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投部部长何蛟告诉记者。
从景区到国家公园,这片土地承载的意义更加丰富,也带给当地百姓更有奔头的好日子。
夕阳西下,老牛湾村村民吕庆文送走最后一拨客人,他告诉记者:“2009年得知老牛湾发展旅游业,我觉得是个回村创业的好机会,就把家里8间窑洞改造成了民宿。现在,已发展到30多间客房,每个月平均接待600人左右,一年有约20万的收入。”

沿着旅游公路穿行偏关,更多的人爱上偏关(央广网记者 张洁 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仅老牛湾村已有近30家民宿。目前,偏关黄河、长城示范带已建成特色民宿集群近60家,带动就业300余人,年接待住宿游客15万人次,实现了文化遗产活起来、乡村经济旺起来。
在互联网新场景,偏关的年轻人不断为家乡打Call——讲故事、秀美食、拍景色、聊风俗,吸引更多的人与偏关“相遇”。同时,全长170公里的黄河、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及配套的39个观景平台,也让天南海北的游客们感受一路皆风景的惬意。

偏关黄河、长城示范带已建成特色民宿集群近60家(央广网记者 张洁 摄)
2024年,偏关全年累计接待游客7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977.1万元,绿色文旅产值在GDP中占比达11%。2025年前8个月,累计接待游客58.8万人次,同比增长3.52 %,带动旅游总收入约7056万元,同比增长8.02%。
美丽关不住,偏偏爱上你。昔日雄关鼎立控三边,如今山河形胜绣蓝图,文旅产业正在成为偏关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将偏关人造绿、护绿、守绿的执着坚持转化为生态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