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太原新闻

一座老矿的“抠门”与“远见”

——西铭矿煤矸石的绿色突围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张秀丽 2025年09月19日 07:00

  作为煤炭开采和洗选的“伴生品”,煤矸石是煤矿绕不开的“包袱”。山西焦煤西山煤电西铭矿每年要产出约80万吨煤矸石,这些矸石含硫量不低,既不能直接烧,随意堆存又污染环境。以前最“常规”的处理办法,是雇车拉去附近的沟谷填沟还林,单这一项,每吨成本就高达40元。更不算隐性支出:从井下运到堆场、再从堆场倒运到填沟点,来回的柴油费、机械租赁费,还有专人看管堆场的人工成本,一年算下来,光是矸石处置,就像给矿上的经营账本划走了一大笔“冤枉钱”。

  一锤定音

  转机出现在2025年初。经过3个多月的调研、6次工艺论证,西铭矿终于和一家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公司握了手。签约那天,矿企管兼计划部部长芦锋带着技术人员又一次去了对方的厂区——看着粉碎机把大块矸石破碎成拳头大的小块,研磨机再把小块磨成均匀的颗粒,最后通过传送带分送到不同的料仓,他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以前是‘不管好坏,一股脑儿填沟’,现在是‘按料下菜,物尽其用’,这才是真的‘变废为宝’。”

  如今走进西铭矿的矸石处置车间,再也没有往日的杂乱。运来的煤矸石先过“第一道关”:振动筛把大块和小块分开,直径超过20厘米的矸石被送进破碎机,碎成5到10厘米的颗粒——这些“大块头”有了新身份:公路水稳层原料。“你别小看这矸石,碎成合适的大小,和水泥、水按比例拌均匀,铺在公路下面当承重层,比传统的碎石还结实。”技术人员指着刚拌好的灰色混合料说。

  那些筛出来的小块煤渣,则成了建筑混凝土的“配角”。经过研磨机细化后,它们和水泥、砂子、高强度黏合剂按比例混合,不仅能替代部分砂石,还能提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剩下的尾渣也不浪费,统一运到规范的填埋场分层压实,铺上土再种上紫花苜蓿,既防扬尘,又能固土。

  “以前每吨花40元‘扔’掉,现在每吨只花25元‘变’成有用的东西,一吨就省15元!”芦锋算了笔账,按年处置24万吨矸石算,一年就能省下360万元。

  不止于“省”

  在西铭矿,矸石的“变形记”,远不止是“省了15块”那么简单——它像一粒石子,投进了全矿“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的湖里,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办企业就像过日子,得精打细算。”芦锋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今年以来,西铭矿把“降成本”当成核心事,从制度到执行,织了一张“全链条成本管控网”。矿上修订了《经营管控工作管理办法》,连买一支笔、换一个灯泡都有了“规矩”:推行“零基预算”,不是按去年花了多少钱算今年的账,而是按“今年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做计划,非生产性支出砍掉近两成。

  在井下,以前换下来的旧管路、旧支架,大多直接拉到废料场,现在有了“修旧利废车间”:工人们把旧管路除锈、补焊,刷上防腐漆,又能使用;变形的支架校正后,再换个连接件,比买新的省60%的钱。就连矸石的“源头”也被管了起来:通过优化采掘设计,推广“以孔代巷”工艺——以前要挖巷道通风、运输,现在打几个钻孔就能解决,少挖了巷道,自然就少出了矸石;薄煤层开采用上了新装备,不仅采出的煤更多,矸石产出还少了15%。

  科技创新更是“降本利器”。矿上淘汰了一批高耗电机,换上了节能型的;在井下装了“无功补偿装置”,电网损耗少了;更厉害的是瓦斯发电项目——以前瓦斯是“安全隐患”,现在收集起来发电,吨煤电耗降了30%还多。“以前是‘靠煤吃煤’,现在是‘靠技术省煤、靠创新吃废’。”多经服务中心主任胡岩说。

  老矿新颜

  胡岩最近又在琢磨新事:“现在和第三方公司合作,每吨25元,要是以后我们自己能掌握研磨、配比的技术,是不是能再省点?”他联系了高校的专家,想研究“矸石再利用的更高价值”——比如把尾渣做成新型建材,甚至提取里面的有用物质。“日子要越过越精,路才能越走越宽。”他说。

  西铭矿这座老矿,用一粒矸石的“变形”,写出了自己的“生存答卷”。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大项目,却在“精打细算”里藏着智慧;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却在“变废为宝”里践行着绿色;没有躺在老矿的功劳簿上,却在“人努力”的实干里,活出了老矿新颜的样子。

(责编: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