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今日聚焦

非遗太原㊾ | 晋式刺绣:银针彩线织芳华

来源:太原晚报 作者:周利芳 文/摄 2025年09月18日 07:28

  秋日的晨光,漫过工作室的绣架,56岁的王美萱手中的银针轻巧挑起绛红丝线,针尖在绣架上划出流畅弧线。她凝神屏息,打籽针在牡丹蕊心绽出晨露,套针层叠起太行山峦的肌理。

  “沙……”彩色丝线穿过绷绢的轻响,似春蚕食桑,若细雨叩窗。缎面下,打籽针粒粒如粟米凸起,套针层叠似山峦绵延——这般独有针法体系,承载着晋绣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2023年,晋式刺绣入选山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美萱在制作晋商少奶奶服饰

晋绣作品凤冠

  丝缕承古韵

  刺绣,这门承载着华夏千年情愫的手工技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山西民间刺绣同样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之说。晋绣俗称“硬绣”,色彩浓重,保持着独有的朴素民风和乡土气息。

  步入王美萱的工作室,丝线香气萦绕梁间,古朴之风扑面而来。活灵活现的祥龙绣片、明艳的五彩云肩、素雅的丝锦香囊……一件件颇具匠心的刺绣作品,见证着王美萱数十年不懈的艺术追求。

  墙角展柜里,“龙九子”茶杯垫、“幸福一生”云肩、“好运连连”荷包挂件等作品,形式与风格不同、主题不一的精美刺绣作品,令观者赞叹不已。她轻抚着一件珍藏多年的绛红绢布云肩,锁针勾勒的雷纹蜿蜒如初:“瞧,这针脚与如今的晋绣技法一脉相承。”

  “好绣品要能呼吸,有生命力。”她抽出一件旧作:煤油灯熏黄的婚服上,祖母绣的牡丹从领口蔓延至袖缘,打籽针缀成的花蕊仍带着温度。“这叫‘眼高针密’——”王美萱演示针法时全神贯注,脑海中已浮现完整纹样,细密的针脚随心中纹样自然游走。

  针尖舞春秋

  晋式刺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美萱,出生在大同。自幼受外婆、母亲熏陶痴迷刺绣,家中那双小巧精致的“三寸金莲绣鞋”刺绣作品,便是姥姥的遗作,也是她刺绣启蒙的见证。从20多岁起,她遍访名师,融家传技法与百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000年为精研晋绣,她离开家乡大同,选择在太原这座文化枢纽定居。凭借省城资源聚合的优势,她系统梳理三晋绣艺脉络:从晋南绣的富丽彩线到代县雁绣的苍劲走针,不同地域的技艺精髓被逐一解析重构,将多元风骨尽化针底。

  工作室墙上,《永乐宫侍女壁画》以拉锁针绣出壁画斑驳,滚针勾连飘带流云,百色丝线透出元代壁画的千年气韵。工作室一角的竹筐里,娄烦绣娘寄来的虎头鞋虎目炯炯,针脚沾着泥土清香;玻璃罩内,定情荷包的并蒂莲,水滴针隐现“此心长系君”小字。这些浸润生活体温的作品,与展柜中荣获山西省第二届非遗·工美精品展“最佳文化奖”的《黄河物语》共处一室——前者承载人间情愫,后者凝练匠心巧思。

  细观王美萱的刺绣作品,发现其善将平针、蒙针、拉锁针、水滴针等传统针法融为一体,用色大胆,匠心独运:立体逼真的《云冈石窟大佛》,平针与蒙针交织,浅灰袈裟配深灰衣褶,佛影层叠,庄严自生;端庄细腻的《永乐宫侍女壁画》,套滚针勾连,浅蓝裙裾缀白线云纹,侍女翩然欲飞,仙姿复现;寓意美好的《瓜瓞绵绵云肩》,平针与拉锁针交替间,红珠石榴与黄翅墨纹蝶交相辉映间,《诗经》中的“绵绵瓜瓞”祈愿跃然帛上……

复制清代刺绣桌帘

  巧手绣乾坤

  “十指春风过,一针一世界。”不同于苏杭绣坊的专业绣娘,晋绣自古便是“千家万户女儿功”,在王美萱看来,“真正的晋绣在烟火人间。”

  王美萱回忆幼时:“祖母在煤油灯下绣婚服,牡丹从领口开到袖缘,她说那是‘把春天穿在身上’。”这份植根民间的生命力,催生了“三绝”技艺:色彩浓烈似黄土骄阳,构图饱满如晋商木雕,立体感可比永乐宫壁画。工作室内,王美萱正手把手教学生们学习晋绣技艺:“看!打籽针要腕力下沉,像在黄土里种金豆。”

  她打开手机相册,满屏都是浸透烟火气与时代气息的作品:娄烦农妇炕头绣的虎头鞋,虎睛用黑丝捻出立体瞳孔;代县新娘的云肩上,300粒打籽针缀成石榴籽。

  “让炕头手艺变成致富金疙瘩!”从2017年至今,王美萱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传承技艺中,足迹踏遍全省数十个村庄。如今,她的学生已超过300人。最令她欣慰的是,其中有3位成为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两位成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未来,王美萱计划申请更多知识产权保护、发表学术论文,让设计与高校学生结合,让技术与乡村妇女加工结合,让更多人了解晋绣、关注晋绣、接受晋绣。

  夕阳浸染工作室的丝线墙,“00后”大学生杜泽佳的卡通龙纹样已上绷架,王美萱捻起金线补绣龙睛。“每教会一人,就多一盏不灭的灯。”绣娘指尖飞针走线,正是对这片黄土地最深情的爱与表达。

  记忆档案

  晋绣,雅称“晋女天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织绣遗脉之一,可与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四大名绣媲美。晋式刺绣于2023年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技艺以“丝为脉、针为魂”,承《周礼》“五采备谓之绣”之古训,作品绣法严整精工,色彩瑰丽雄奇,动人心魄。晋式刺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美萱,深植三晋文脉,独创“先构纹于心,后施针于帛”的“眼高针密”核心技法,以打籽针结珠、套针叠山、滚针走龙等精湛技艺,形成兼具浓烈色彩语言与立体结构质感的晋绣体系。

(责编: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