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市的韧性?暴雨过后,积水汇入地下管网,内涝快速得到缓解;狂风袭来,各部门快速联动,保障水、电、气等设施平稳运行……韧性城市建设就是要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贯穿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在老军营东巷,200多米长的街道两侧有100多家小吃店,烟火气十足。以前,这条街的地下只有一根排水管道,雨污混杂、臭味外溢。一到雨天,道路积水、污水倒灌等问题时有发生。
变化始于去年秋天。随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推进,原有的旧管网被逐步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污水管和雨水管“各行其道”的崭新系统。道路两侧还专门铺设了污水收集支管,将沿线商户排放的污水统一收纳,最终汇入主管网。这一改造,彻底杜绝了之前的老问题。
老军营东巷的变化是建设韧性城市的缩影。近年来,迎泽区坚持“内外兼修、软硬并重”,持续加大环境综合整治与老旧小区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建设,全力改善居民生活品质。通过实施南沙河上游生态治理等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城市防洪体系与内涝治理,不断完善山洪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同时,深入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对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努力构建更加安全、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住了几十年的老旧小区大变样,感觉又住上了新家。”这是很多居民在老旧小区改造后的切身感受。拆除违建、路面硬化、雨污分流、强弱电管网入地……小区“颜值”大增,人居环境更加舒适,问题频出的老旧管网被彻底更换。
城市的韧性,来自强健的“体魄”。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迎泽区强化系统思维,不仅做好当下的硬件改造提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也着眼长远,完善社区功能,抓好后期长效管理。
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开展以来,迎泽区高标准对876个小区进行全面整治,从环境治理、生态绿化、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景观绿化提档升级。暴雨过后的小区积水问题解决了,空中缠绕的各类线缆不见了,多年的“断头路”打通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居民有了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迎泽区把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力攻坚克难,2025年开工建设178部电梯,远超50部的目标任务。为了让加装电梯工作尽快落地见效,构建区、街镇、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协调解决问题,形成联动合力。截至目前,全区已加装电梯376部,数量位居全市之首。
与此同时,在迎泽区各街镇,针对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的水、电、气管网的更新从未间断。在桥东街道东岗社区、庙前街道庙前街社区,天然气改造工程在多方的协调下顺利展开,居民告别“液化气罐”用上天然气;在水西关街一社区,“一户一表”水表改造让居民受益,更换了老化的水管,杜绝了跑冒滴漏现象;在南内环街社区,居民告别“井供水”用上自来水……一件件民生实事夯实着韧性城市的基底。
城市的韧性,来自发达的“神经末梢”。
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迎泽区应急管理部门先后将武警太原支队机动大队、区消防大队、山西越野e族救援队、太原雷霆救援大队等14支队伍、1000余名救援人员,纳入全区应急救援体系,创新社会救援力量整合模式,持续拓宽应急救援队伍覆盖面,建立了多元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形成快速响应的应急“神经末梢”。
以练促防、以练备战。迎泽区在张家河演练场组织森林灭火联合实战演练,在文瀛公园举办防汛应急演练,在太原水上运动中心开展水域救援联演联训。此外,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汛应急演练,模拟人员落水、人员转移、避险安置等情况,充分展现各类应急预案和装备的实战效能,为处理实际突发事件积累了大量经验。
各街镇建立“街道领导包片、社区‘两委’包网格、网格员包户”三级责任体系,将责任细化到岗、落实到人,确保关键时刻响应迅速、处置高效。同时,积极联动驻地单位、小区物业等,形成“多方协同、齐抓共管”的应急合力。
各社区加强社区居民应急素质教育,为城市应急联动部署提供支撑。桃园路四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化身“安全卫士”,深入辖区商铺、酒店、电动车停放点和居民楼,开展了细致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在新街社区,“小环路巡逻队”商户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聚焦人员密集场所、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日常安全巡查,守护辖区居民安全……
城市的韧性,来自聪明的“大脑”。
基于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也是韧性城市的重要标志。作为全省基层治理改革的“试验田”,迎泽区综治中心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科技赋能、服务下沉,构建起以“政治引领为抓手、网格管理为基础、资源整合为主线、五元解纷为途径、科技赋能为支撑”的综治“迎泽模式”,率先成立全省首家“一站式”解纷平台——迎泽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累计化解矛盾纠纷超万件,调解成功率超过90%,成为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标杆样本。
从地下管网的更新到应急管理体系、治安防控体系的“智慧生长”,城市发展的重心正从“向外扩张”转向“向内深耕”,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让群众过上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