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大街(春居路—晋祠路)通车在即,前进路口虎峪河桥头新立起来的两块牌子——“我爱太原(I LOVE TAIYUAN)”,让人们在感慨之余又心头一动,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太原晚报》9月3日)
直白热烈的“我爱太原”,是城市更新的情感密码。城市改造触动了居民情感,留下了温暖记忆。
城市更新以人文视角重塑城市空间,通过保留历史记忆、营造文化场景,让冰冷的建筑、街道化作融汇情感的载体。从镌刻城市故事的文化墙,到保留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情绪价值的注入,让城市不仅仅是生存环境,还是精神家园。
情绪价值是城市更新的点睛之笔。上海田子坊将石库门里弄改造为集艺术、商业、生活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既保留了老上海的建筑肌理与弄堂文化,又注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居民与游客在新旧交融中感受城市的历史底蕴;广州永庆坊运用“绣花功夫”修复骑楼建筑,融入粤剧、广彩等非遗元素,让西关风情在现代生活中延续。这些举措证明,当城市更新注重挖掘本土特色、回应居民情感需求,就能激发人们对城市的热爱,凝聚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要在城市更新中有效传递情绪价值,就要构建“居民参与式”的更新模式。应摒弃“单向设计”思维,通过社区听证会、线上意见征集等渠道,邀请居民讲述对城市的记忆与期待,将生活印记融入公共空间设计。比如保留承载集体记忆的老树、老建筑构件,或用艺术装置重现老街区的生活场景,让更新后的城市既展现时代风貌,又留存“家”的温度。
“我爱太原”是一种同城共鸣。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情感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