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阳堡“11·8”惨案纪念馆(晋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岁月流转,晋阳堡的残碑、籍营村的焦窑、边家庄的断壁、河家庄的窨子,依旧是并州大地上无法愈合的伤痕,它们是时光深处的无声证人,诉说着血泪往事,凝结着国殇记忆。
晋阳堡惨案:沦陷日的血色记忆
太原沦陷时,70余名守卫太原城的晋绥军撤退至晋阳堡村,与日军遭遇,因火力不支退守至村西北龙天庙内,最终被日军包围,遭机枪扫射,无一生还。
当日下午,日军将魔掌伸向无辜村民,展开灭绝人性的大搜捕。在村东打谷场,手无寸铁的农民宋富魁、郝变喜、宋四魁、郭二货等7人被日军无情杀害;随后,又以“窝藏抗日部队”的罪名抓捕在家的26名男性村民,集体押解至村西头场院。寒光闪闪的刺刀抵在群众的胸前,宋满只、郝金全等22人倒在血泊之中。夜幕降临,日军纵火焚村,村中的门扇、板凳和家具等物全部被烧毁,熊熊烈焰将村庄推向绝望的深渊。
这场暴行给晋阳堡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全村男性劳力几近殆尽,14名妇女痛失丈夫,10户人家绝户。宋玉祥一家三代12口7人遇难,宋映武一家5口惨遭杀害。侥幸未死者,也终身残疾。
为铭记这段历史,20世纪80年代,晋阳堡村民自发在村西北立下晋阳堡惨案遗址纪念碑。2015年9月,晋阳堡“11·8”惨案纪念馆对外开放。2019年,该馆被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籍营惨案:窑洞深处的泣血悲歌
在阳曲县杨兴乡杨家掌村籍营自然村东北100米处,一道荒草覆盖的土梁沉默伫立。现存的3眼坍塌窑洞,至今仍在诉说着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1941年1月18日,因叛徒告密,30余名驻阳曲县南温川的日伪军对村庄实施包围。察觉到危险的青壮年村民迅速顺着村后山沟向北山转移,但行动不便的老弱妇孺却无法脱身。为躲避搜查,他们躲进村东沟崖上一处存放柴草的窑洞里。
日军进村后展开地毯式搜查,当孩童啼哭声从窑洞方向传来时,穷凶极恶的日军小队长吉田竟下令伪军点燃堵在窑洞口的柴草。瞬间,浓烟裹挟着烈焰灌入窑洞,躲避在窑洞内的27名老弱妇孺全被活活烧死。
惨案发生后的84年间,3眼旧窑洞因自然侵蚀逐渐坍塌,窑口被土石封堵,仅余残垣断壁在风雨中飘摇。
边家庄惨案:三次血洗下的人间地狱
在娄烦县马家庄乡边家庄村西北72米处,一孔坐西朝东的窑洞静默而立。它宽3.06米、进深12.84米,坍塌的洞口与焦黑的洞壁,无声地控诉着1940年日军3次血洗村庄的暴行。
1940年,日军至少有3次到边家庄村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制造了边家庄惨案。在日军的掠杀中,贺续大、段拴虎、郭月锋、陈庚午、阎秀功、阎五孩、郝有拴等人或被当场枪杀,或被刺刀穿透胸膛;王大秀、贺运恒、李大梅等村民被日军活活烧死;贺权林、王欢玉、刘俊权、刘二红、郭二则等人在童子崖村被日军杀害,鲜血染红了黄土坡。令人发指的是,日军竟用铡刀将百姓强行铡死。面对暴行,村里老幼数人躲入窑洞地道避难,有9人在日军放火烧村时被烧死。
八十五载岁月流逝,窑洞遗址仍保持着当年的惨烈模样。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将日军暴行凝固成永恒的历史记忆,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时刻警示后人。
河家庄惨案:黄土掩埋不了的暴行铁证
娄烦县娄烦镇河家庄村的黄土深处,掩埋着一段让人不忍卒读的历史。
1943年11月28日,日军如豺狼般闯入河家庄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身怀六甲的雷桃梅被残暴的日军开膛破肚,悲惨死去;冯兰英被推下崖底摔死;李太则和冯氏被日军用木棍打死;李四贵的妻子被毒打后剥光衣服扔在窑洞的地窖里饿死;李掌银被毒打后剥光衣服绑在树上冻死,李掌银的妻子被毒打后抛到火中烧死;石匠周师傅被日军用镢头打死;李交大被日军用石头砸死。李世脸、李明则、周二曼、张兰、李林祥、李祥则、孙女儿、李祥明等8人被日军枪杀。惨案过后,河家庄村尸横遍野。
当年的血迹虽已被岁月覆盖,但河家庄惨案遗址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无声控诉。
汾水呜咽,太行垂泪。在太原这片浸染着英雄热血的土地上,这些惨案遗址是凝固的历史证言,更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一段段跨越时空的“血色”记忆,正化作守护和平的坚定力量,激励着我们,以史为鉴,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