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屯兰矿工业广场,刚升井的安装一队职工脸上还带着些许煤尘,却掩不住眼底的笑意。“以前下井干安装,一身力气都得榨干,现在机器顶大用,轻松多啦!”老矿工王建军抹了把脸,语气里满是轻快。2025年以来,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锚定“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作业时间、让职工远离危险区域、将危险区域变为安全区域”的四个目标,以智慧化建设为笔,在百里煤海间勾勒出一幅科技赋能安全、创新点亮幸福的生动画卷。
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
“叮——”屯兰矿调度指挥中心的AI预警平台突然弹出红色警报,屏幕上清晰显示着西胶皮带某处温度异常升高。监控员迅速点击鼠标,将预警信息推送至皮带队值班室,不到3分钟,现场巡检人员便传来处置完毕的反馈。
如今在西山煤电,“无监控不作业”已成铁律。走进屯兰矿调度室,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700多路实时监控画面,从井下工作面到地面储煤场,每个角落都在"电子哨兵"的注视之下。更令人称奇的是AI算法的“火眼金睛”。在主井皮带廊,热成像仪24小时监测设备温度,高速煤量相机精准计量运量,一旦发现皮带跑偏、温度超标等异常,系统会自动分析并发出警报。皮带队队长殷爱军说,自从有了智能识别装置,井下皮带事故率下降了70%。
不仅如此,AI系统还能“盯”住人的不安全行为。职工未戴安全帽、跨越运行中的皮带、在危险区域聚集……这些以往靠安全员巡查发现的隐患,现在通过智能摄像仪就能实时识别并预警。得益于“动态+静态”双监管模式,矿井反“三违”效率提升超60%,安全管理彻底告别了“事后追责”的被动局面。
智慧创新解放生产力
“任师傅,您这‘刮煤神器’真是帮大忙了!”在东曲矿外运二队的皮带机房,年轻职工小李对着一台不起眼的装置啧啧称赞。这个由废旧钢板和报废皮带改造的“刮刀式刮煤器”,正随着皮带运转灵活摆动,将黏附在皮带上的浮煤干干净净地刮落,下方的喷水装置同步启动降尘,整个过程看不到一点煤尘飞扬。而在3年前,这还是另一番景象。洗选后的浮煤黏性大,总黏在皮带上甩不掉,职工们每班得弯腰用扫帚清扫4个多小时,不仅累得腰酸背痛,还常常弄得满身煤泥。巧妙借鉴汽车雨刮器原理发明该装置的外运二队职工任进生介绍,这项发明让皮带机月均多运行20小时,增加运煤量5000吨,彻底改变了职工“一身泥汗”的作业困境。
在东曲矿运输四队,田少帅研发的“可调式支护模具”同样成了职工的“减负宝”。以往水沟扩挖支模,职工得根据不同沟宽反复切割木棒,一天下来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效率还低。“现在拧动控制杆,侧板间距就能随意调节,不用切割就能适配各种宽度的水沟。”田少帅边演示边介绍,这套模具让2人一天就能完成60米支护,效率提升了5倍,还拿下了国家专利。
发展成果普惠职工
在推动智慧矿山建设的过程中,西山煤电始终把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放在首位。通过设备升级,井下重体力劳动岗位减少了40%;借助远程操控技术,主通风机、压风机等设备实现了地面操作,职工告别了井下值守的辛苦;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投用,让职工从粉尘大、噪音高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四个目标的落实,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写在职工的笑脸上。在官地矿,新投用的智能更衣系统让职工告别了找衣柜、换衣服的繁琐,人脸识别就能精准定位衣柜,衣物烘干、鞋靴消毒一键完成;在马兰矿,井下5G网络全覆盖,职工在工作面就能与地面视频通话,遇到难题随时能远程求助;在杜儿坪矿,营养餐配送车直接开到井口,职工升井就能吃上热乎饭菜……
从“黑黢黢”到“亮堂堂”,从“累弯腰”到“轻松干”,从“怕危险”到“有保障”,西山煤电用智慧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当科技与人文相遇,当创新为职工赋能,矿山的每一寸土地都会生长出幸福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