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仓库里竟有那么多易燃气体,离我们才几十米远,想想都后怕……感谢你们及时清除了‘隐形炸弹’!”几天前,小店区检察院检察官到北格镇辛村进行案件回访,李大爷和其他居民立即围上前来,连声道谢。李大爷口中的“隐形炸弹”,说的是曾有人在距离居民区87米远的辛村北仓库内,非法充装、存放液态瓦斯。小店区检察院剪断“炸弹”引线,不仅震慑了危化品运输与储存中的违法行为,还促进相关部门强化对危化品的监管,筑牢了公共安全的铜墙铁壁。
1 执法巡查揪隐患
事情源于小店区市场监管局2024年的一次巡查。当时,执法人员推开辛村北仓库大门发现,一辆庞大的槽罐车静静停放着,旁边堆满了锈迹斑斑的钢瓶,空气中弥漫着二甲醚特有的刺鼻气味。二甲醚俗称“液态瓦斯”,在《危险化学品目录》中被列为极易燃气体,一点儿静电火花就能引发连环爆炸。执法人员迅速上报案情,并将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侦查。
2024年底,接到公安机关移送审查逮捕后,小店区检察院干警立即和公安民警走进辛村北仓库,绘制现场方位示意图,了解存放地点与居民区的距离,实地考察操作人员马某某的行为是否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现实危险。
经测量,仓库与最近居民楼间距87米,与一所幼儿园教学楼间距94米,均处于危险化学品一般事故影响半径之内。仓库内存储着大量二甲醚,现场28只50公斤级液化石油气钢瓶,其中17只已充装完毕;另有一台无铭牌的压缩泵,电源线裸露,接地装置失效。
检察干警调取证据后,联系应急管理部门出具危险化学品储存条件认定意见,确认仓库不具备储存易燃气体所必需的防火、防爆、通风、报警等条件,形成了完整证据链条。
2 评估报告促认罪
为准确定性,小店区检察院与公安机关召开联席会议,讨论对马某某行为的定性,提出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仓库内的二甲醚,一旦遇明火爆炸,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是悬在居民头顶的一颗炸弹,必须争分夺秒化解风险。”小店区检察院批准逮捕后,制发继续侦查提纲,建议公安机关进一步核实二甲醚的来源、流向等情况,确保案件不留死角。
“我就是个打工的,不知道这东西危险。”马某某到案后,对上游货主和销售去向只字不提,只是一直重复自己毫不知情。检察官深知,不查清来源去向,就像拆弹没找到引线,于是转换策略,没有直接宣讲法律条文,而是拿出附近幼儿园的照片:“每天有几十个孩子在幼儿园里上课,你说你不知道危险,但这些孩子的父母知道了,会怎么想?”
当检察官拿出评估报告,念着“若遇明火发生爆炸,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时,马某某低下头哽咽着说:“我以为就是灌点气赚差价,没想过可能会害了孩子……”随后,他自愿认罪认罚,如实交代了从内蒙古一化工厂非法购气并自购设备充装销售的全过程。
最终,小店区检察院提起公诉,马某因犯危险作业罪被判处拘役。
3 检察建议堵漏洞
“这起案件是否是个例?”“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管理是否存在漏洞?”案件办结,检察官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将目光投向公共安全的源头治理。
检察官查阅全国近五年类似案件数据发现,约七成的非法充装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在初始阶段都被当作“小违法”处理。究其原因,危化品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职责虽有分工,但在衔接配合、信息共享和盲区覆盖上存在明显缝隙。这起案件中,马某某就是用普通货车在深夜运输高危化学品,避开了交通部门常规检查时段。
对此,小店区检察院向相关部门发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要求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危化品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凝聚监管整治合力;建立异常信息预警机制,从源头上切断非法交易的信息链;创新宣传方式普及安全知识,利用多元化载体,向公众普及二甲醚等常见危化品的特性、标识识别、储存风险和应急处理方法,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和风险举报意愿。
对于这份靶向精准、措施务实的检察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回应,迅速召开专题协调会,研究落实方案、建立联动机制。同时,开展危化品生产、存储全面排查行动和安全知识培训,并安排新一轮宣传活动,堵住监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