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时政要闻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

——杏花岭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纪实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记者 李杰华 2025年08月05日 09:06

  近日,龙潭公园春秋大鼎旁,来自杏花岭区三桥街道的工作人员与各族群众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手足相亲同心同行”主题系列活动。

  作为太原市中心城区,杏花岭区79.6万常住人口中,40个民族如繁星般和谐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仅0.64%。面对这一散居特点,该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针,以创新“创建+文旅融合、社区互嵌、学校教育、基层治理”的“四+”融合品牌为线,在历史文脉、社区肌理、校园沃土与治理根系中精心绣制,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出别样光彩。

  文旅融合筑精神家园

  暑假的太原迎来旅游热潮,修缮一新的晋商博物院中,厚重木门推开“汇通天下”的辉煌史诗。讲解员王哲深情讲述着晋商万里茶道上与蒙古族、回族伙伴肝胆相照的故事:“驼铃古道间,是诚信与互助让不同民族跨越山海,共铸商业传奇。”

  东山的太原解放纪念馆内,各族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与解放战争进程中的卓越贡献被“场景再现”。朝鲜族人陈光华曾任晋冀鲁豫党校副校长、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指导员,为掩护八路军突围,他带领队伍顶着数倍于己的敌人枪弹顽强应战,壮烈牺牲时仅31岁;山西五寨人程仲投身革命后,远赴绥东、绥南地区(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部分区域)斗争,牺牲时年仅28岁……山西革命英烈展馆里,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无不镌刻着各族人民在烽火岁月中的赤诚与坚韧。

  杏花岭区以“建筑再生”点亮文化基因,依托晋商博物院、文道巷及28家各类博物馆,深挖“汇通天下”精神与民族交往历史,彰显民族融合底蕴;以“场景再现”唤醒红色记忆,整合太原解放纪念馆、“老兵讲台”“红色课本剧”等载体常态化开展革命教育,凝聚团结奋斗力量;以“技艺再造”凝结精神共识,通过非遗精品展、购物月等活动,动静结合展现“多元一体”内涵,促进文化互鉴交融,筑牢共有精神家园,着力打造“创建+文旅融合”品牌。

  以心换心促情感共生

  凌晨5时,天光熹微,职工新街街道北沙河社区网格员与志愿者照例展开“窗帘行动”。巡查中,朱菊英老人家的窗帘已早早拉开——这是他们之间无声却郑重的约定。这项覆盖全区11街1镇89个社区、惠及千余位各族独居老人的温情守望,被央视誉为“空间互嵌、情感共融的基层典范”。

  “志愿者们,比亲闺女还上心!”居民王大爷的感慨,道出了“窗帘约定”的温度。这一看似微小的约定,编织起覆盖千户的安全网与情感网,让独居的少数民族老人不再孤单。杏花红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建中道出深意:“一扇窗帘的开启,打开的是心门,连接的是信任,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空间与情感‘双互嵌’。”

  如今,“窗帘行动”已从基础的走访、拍照、上门,拓展为“系统+服务+老人+智能养老社会终端”的智慧养老新模式。通过联动社区食堂、医疗保健、心理辅导等机构,提供代买帮办、免费家政、上门送餐、医疗护理等个性化服务,从民生兜底延伸至生活方方面面。同时,该区汇聚公共服务资源,吸纳热心居民参与,将基层治理网格、党群微站、在职党员等纳入服务体系,形成“自发组织—行政动员—居民参与”的新格局,实现资源供应长效化、效应发挥最大化。

  文化雨露育认同之花

  儿童节期间,杏花岭区教育体育局以“铸牢童心中华魂联创教育共同体”为主题,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融合,各校通过文化展演、主题教育、互动体验等形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后小河小学以歌舞《晋腔晋韵晋善晋美》演绎本土戏曲与民歌,五一路小学的《铃鼓姑娘》新疆舞热情奔放,各校通过民族歌舞、葫芦丝吹奏等,生动诠释“一家亲”理念;新道街小学的“民族融合传统文化展”上,学生们观赏体验陕北剪纸、傣族香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五一路小学富力城分校、滨河东路小学等通过主题班会深学民族政策;北大街小学打造“多彩中华”民族文化游园会,以场景搭建、知识竞答、服饰体验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民族特色;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美食活动,用“甜”串联节日与温情,让特教儿童同样沐浴民族大家庭的暖意。

  “从课程共学到文化共融,再到实践共育,全区中小学已构建起‘十大慧心’育人体系。”区教体局局长王鹏表示,校园已成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苗圃”,让“我们”的认同感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长。

  一站通办护和谐之本

  杏花岭区综治中心调解室内,一场房屋漏水纠纷正通过“1366X”一站通办模式高效化解。“‘三聚焦三打造’是我们的法宝——聚焦源头预防、多元化解、服务升级,打造专业团队、智慧平台和联动机制。”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老李介绍道。不到两小时,楼上汉族住户与楼下回族商户便握手言和。4年来,该模式累计服务超4.4万人次,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调解室墙上的锦旗诉说着一个个暖心故事。中心负责人强晓阳指着一面由少数民族同胞赠送的锦旗回忆:2023年初,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收到几位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仲裁材料,他们此前在一家餐饮公司工作,因单位未签合同、未缴社保且拖欠工资,解除劳动关系后返回甘肃、青海老家。考虑到他们交通不便,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沟通、专递邮寄等方式指导完善材料,搭建调解桥梁,最终及时解决了问题。

  如今,杏花岭区已构筑起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其标准化实践被总结为可复制推广的“杏花岭样本”,为散居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范式。

  “‘四+’实践的核心,是将宏大叙事落于具体场景。”杏花岭区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主任赵晓琴说,文旅融合激活共同记忆,社区互嵌培育共同情感,学校教育厚植共同信念,基层治理筑牢共同利益——四个维度环环相扣,让“共同体”意识可感可及,在杏花岭的沃土上绽放出愈发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责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