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了更多时间走出去,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有人回老家感受田间劳动;有人报了夏令营锻炼生活技能;还有人跟着父母体验一线工作……孩子们在“花式”实践中,度过充实而精彩的假期。
1 田园乐趣
7岁的张书颖,就读于青年路小学。暑假,父母把她送回尖草坪区阳曲镇歇子寨村的姥姥家,体验别样的乡村生活。
姥姥有个菜园子,每天早晨,她扛着一把小锄头,学着姥姥的样子,在地里锄草。起初,她只觉得有趣、好玩,但干起来才感觉到不容易,天气热,干一会儿,就满头大汗。
菜园里,不仅有各种常见的绿叶蔬菜,还种了秋葵、贝贝南瓜、螺丝椒,以及核桃树、李子树、桃树等。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虽然累,却收获满满。几天下来,孩子认识了很多农作物,以及蚯蚓、蚂蚱、蝉、螳螂等小动物,这在城市里难得一见。
与她一样,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走进乡村,在田间劳作,亲近自然。“平时孩子要上学,亲近自然和认识农作物的机会比较少。趁着暑期,让孩子体验一下不一样的乐趣。”市民刘女士说。
2 劳动体验
这几天,14岁的程勋成了和泽苑社区的“小志愿者”。学校鼓励暑期实践,他来家门口体验社区工作人员忙碌的一天。他穿上一件红马甲,给网格员高小梅当“小助手”。
“史大爷,您家的燃气安全阀该换了,千万别忘啊。”“田大娘,您出门记得带上钥匙,别走太远。”在涤纶厂小区,网格员热情地和居民打招呼,向老人们叮嘱着一件件大小事情。程勋好奇地问:“高阿姨,为啥爷爷奶奶们都认识你?”高小梅笑着回答:“我们天天见,就像一家人,当然熟悉了。”
高小梅要入户,程勋跟在身后。一个上午,跑了10多户。在81岁的独居老人陈大娘家,高小梅熟练地帮忙整理被褥、清理药盒,老人搂着孩子问长问短。空巢老人刘大爷,非要留他们吃午饭,高小梅笑着婉拒。
还有孩子在父母经营的饭店帮忙,或跟着家人送快递。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体验劳动的辛苦,多一分对父母的理解。
3 技能养成
7岁的刘仕尧,就读于万柏林区光华实验小学,暑期去大同参加了一个研学夏令营。
出发前,妈妈侯耀霞比较担心,平时所有的家务事都是家长代劳,头一次离家,有些事不知能不能应对。当夏令营的老师发来视频、照片时,妈妈的心放下了,孩子表现很棒。自己洗衣服、排队打饭、整理行李,解锁了许多生活小技能,学会了团队合作。
市民侯女士给10岁的儿子报了为期一周的夏令营,从户外探险到科学实验,内容很丰富。孩子学会了整理床铺,管理时间,甚至解决同伴间的小摩擦。侯女士觉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技能,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双减”下的暑假,学校合理控制了书面作业总量,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放松身心的时间。孩子们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参与到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中,有了许多全新的假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