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太原新闻网 >> 综合新闻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垃圾分类融入市民生活日常

来源:太原新闻网 作者:李涛 文/摄 2025年05月25日 18:16

图为和泽苑社区网格员引导居民垃圾分类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垃圾分类融入市民生活日常

  出门前,市民刘曦将家里的垃圾分类装袋。下楼,对应扔进院里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多个桶”,她已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5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太原也举办了相应的宣传活动。记者采访发现,有不少市民与刘曦一样,已把“随手分”融入生活,垃圾分类在我市蔚然成风。

  持续宣传

  “蚊香液,含有化学物质,所以属于有害垃圾。过期药品,也是这一类。”在安宁街89号院,玉园南社区网格员马亚飞站在分类垃圾桶旁,向居民讲解常见生活用品的垃圾分类。这样的场景,在社区常能见到。

  “起初,有居民不会分类,也嫌麻烦。我们说的多了,大家慢慢接受了,觉得也没那么麻烦。”社区书记魏群萍表示,除了常态化宣传,社区还组建了党员先锋队,开展“敲门行动”,挨家挨户讲解分类知识。利用公众号推送趣味科普视频,覆盖老年、青年等不同群体。逐渐,越来越多的居民在扔垃圾时,会注意分类投放。

  学校也在持续不断向孩子们传递垃圾分类知识。“老师讲过,西瓜皮是厨余垃圾,塑料瓶要扔进蓝色桶。”7岁的妞妞上小学一年级,看到奶奶将垃圾“一股脑”装进同一个袋子里,赶忙提醒。老人听后,夸赞:“说得对,我再找两个袋子。”

  变成自觉

  在南内环街的一处写字楼内,赶来上班的陈轩一手拎着包,一手拿着早餐。几口吃完,他走到垃圾桶旁,将剩下的几片菜叶子、包裹食物的塑料袋,分别扔进不同颜色的桶内。

  “有一种说法,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坚持21天。其实,给垃圾分类根本用不了这么久,随手就能做到。”陈轩说,小区、街头、餐饮店内,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海报,就连一些特色小吃的外包装上,也有分类投放的提示标签。宣传氛围很浓,人们只要用点心,都能很快适应。

  市民朱晓光在后北屯街经营一家饭店,每晚闭店后,会将垃圾分类扔掉。他表示,店虽不大,但每天产生的垃圾不少,以前图省事都是“一锅端”。后来,社区工作人员检查门前三包时,总会提醒要分类。现在养成了习惯,厨余垃圾、一次性筷子、纸巾、酒瓶、塑料袋等,处理之前都会先分类,“自己的举手之劳,能给垃圾的后续处理省去很多麻烦,也算给环保做了贡献。”

  类似的情况很多,人们从“不会分”到“会分”,从“要我分”到“我要分”,垃圾分类正在变成更多市民的自觉行为。

  带来变化

  “垃圾分类后干净多了,环境明显改善。”漪汾街50号院的田大爷住在一层,距离垃圾倾倒区不远。以前只有1个垃圾桶,啥也往里扔,几乎每天都溢出来,地上还留着剩饭的汤汁。开窗总能闻到异味。如今,院里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垃圾桶变成4个,颜色不同,容纳的垃圾也不一样。人们扔垃圾的行为,由此慢慢发生了改变。

  田大爷说:“起初自己也有点不适应,但习惯之后,什么垃圾投什么桶就成了下意识的动作了。”最让他高兴的是,由于大部分人分类投放,每个垃圾桶再没出现过外溢的情况,走到跟前也没异味。

  在滨东小区,和泽苑社区网格员高小梅对居民的变化深有感触。她表示,刚推行垃圾分类时,很多居民觉得“多了一个步骤”,不愿做。后来,她与同事入户宣传、发放资料,社区也定期举办讲座和相关活动,让居民知晓并支持垃圾分类。有的老人记不住咋分类,网格员不厌其烦,一次次提醒,终于养成了习惯。

  有的小区,还设有智能回收箱,向居民提供有偿垃圾回收服务。67岁的唐大娘将一摞废纸箱、几个饮料瓶、两件旧衣服分类投放入箱,收获了3元奖励金。此举,也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垃圾分类的队伍中。

  大街上,有关垃圾分类的标语随处可见;小区内,各色的垃圾桶整齐摆放;居民家,将不同的垃圾分类打包已是常态。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氛围,在太原越来越浓。

(责编:鄢妮)